1974年8月24日,我接到组织部通知,去宁波港建设指挥部围堤工区报到。当时,围堤工区的办公室是设在招宝山下的渊德观内。这是一幢年久失修相当破败的旧道观。接待我的是工区党委书记周易钧同志。他向我作些简单介绍外,并传达党委决定要我负责工区的政宣工作。从这时候开始,我参加了宁波港的建设工作直到现在。因此对镇海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略有所知。
粟裕同志亲临视察
1973年,周恩来总理根据我国港口现状,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以后,国务院立即组成以粟裕同志为组长的港口建设领导小组。是年7月,粟裕同志及有关部委领导,在浙江省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乘军舰视察了甬江,确定在甬江口的北侧新建镇海港。同年10月,粟裕同志在全国港口建设会议上再次指出:“东南沿海的港口布局应以上海港为骨干,并加强连云港和宁波港的建设”,同时还强调:“宁波港可在镇海建设新港区,以分流上海港运量,同时承担浙江地区的物资进出”。这样,在甬江河口—镇海,建设新港区的决策就定下来了。同年11月,浙江省委建立起以戴克林为组长的宁波港建设领导小组。12月,宁波港建设指挥部成立,由宁波地委副书记张兆万同志任党委书记兼总指挥。指挥部机关的工作人员大都来自省、市机关及部份镇海县的干部。
围筑防浪大堤
镇海港区的整体布局,规划在镇海招宝山东侧的滩涂和浅海区,围堤是港区建设的先导。围堤工区的任务,就是组织民工,劈山填海,围筑防浪大堤。
防浪大堤西起招宝山北侧,与镇海县围塘指挥部所筑的海塘相连,横贯虎尾礁,东至孤悬镇海口门外的大小游山,全长达3186米。大堤设计底宽16米,面宽9米,标高5米,上筑防浪墙下宽1米,上宽80公分,高3米。该工程于1974年初开始,至1975年9月25日大堤合拢。历时1年零9个月,共耗土石方62万方。
由于这条大堤设计在海上,水区深浅不一,地区各异,施工难度较大。指挥部和工区领导曾多次会同技术部门,研究施工方案及土石方来源。最后指挥部提出“劈山填海,水陆并进”的施工方案。由围堤工区组织车队船队,除向小招宝山、虎蹲山和部份游山开山取石外,又向江南的金鸡山,笠山、馒头山以及金塘岛等地组织石源。在施工高潮时,全工区共组织了民工中队29个,民工5500多人,手拉车2000多辆,运石船400余艘。甬江口门两侧山头,炮声此起彼伏,钢钎铁锤敲击声声,江面运石船来往如织,堤上车辆首尾相衔。在防浪堤施工的日日夜夜,工区党委同志都是整天泡在施工现场,抓安全,抓进度,抓质量。建港指挥部的程精业、乔廷民、金石、徐光宇等指挥,也不断来工地检查工作和参加劳动。大约是1975年6、7月份,金石指挥在参加出渣劳动时,突然被飞来的“麻雀”(是一种专门化石用的五六寸长的钢凿子)击中双目间的鼻梁,一时血流如注,人也晕了过去。那位失手民工当时吓得不知所措,但金指挥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工区领导,不要去批评那位民工同志,失手总是难免的,以后注意安全就是了。徐光宇指挥有一次参加拉车劳动,起先民工见他满头白发,还以为是那里来的老头,后来听说是指挥,大家很受感动,一看到有坡度地方,跟在他后面拉车的民工就把自己的车停下来,先帮他推上坡,然后再回头拉自己的车。领导与群众在劳动中建立的感情,溶成了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信心和力量。
创业的艰苦
参加镇海新港建设的民工同志,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住的是用油毛毡搭成的简易工棚,又暗又低。冬天挡不住风雪,一夜下来,只见白雪不见被。夏天像蒸笼,常有蛇虫八脚往床上拱。1975年夏天,温岭中队一位民工,夜里一觉醒来,感到胸口头冷悠悠的,用手一抓竟是一条蛇。住的条件差,吃的也是如此。一百来号人,一个伙房,每餐都是青菜、萝卜、冬瓜汤。可是一上工地,就是十几个小时。拉车工每车要拉千把斤,一天下来得跑上一百多华里。打炮工,十几斤重的大锤一天要抡成上千万次。民工们的衣裤,不要说是夏天没有一块干的地方,就是冬天,也是湿淋淋的,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民工同志的劳动热忱却始终不衰。
建港,对来自农村的民工同志来说,无论是上山采石,抑或运石填海,都隐藏着危险。尤其是在劳动设施简陋、工具落后、技术力量缺乏的情况下,事故屡有发生。自1974年起至1978年两个煤炭专用泊位建成,有19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采石场上,有的因不幸遇塘口突然崩坍或被爆破的飞石击中而身亡。1977年9月30日,国庆节前夕,围堤工区决定下午3时起放假,让大家整理行装回家作短暂的休歇,但很多同志离开时还记惦着工地。来自温岭县的镇海中队的一个采石班长,怕影响节日后生产,又带着两个采石工去小游山清理塘口,不料放炮时因躲避不及,班长本人和一名民工被炸伤身亡。同样,船运抛石危险性也很大。俗话说“行船三分险”,何况船里装的都是数十斤到数百斤一块重的大石头,一进水就没有指望了。1975年初春,万良中队的一条抛石船从金塘运石至黄莽礁附近,突然遇风倾没,除驾船的老大脱险外,舱内的两名民工随船沉之海底。同年4月,觉渡中队20几名民工,在队长邱信琪的带领下,乘退潮时过大堤缺口,想把头一天搁在坝基上的木船,乘涨潮之际把它拖下来,谁知刚才还是风和日丽,突然天气变坏,一刹时强劲的东北风推着涨潮滚滚而来,人已无法从原路撤回,最后船碎人漂。陈永良等5位同志被急流卷走,死于海滩。但是参与港口建设的民工中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门把悲痛埋向心底,仍然义无反顾地为镇海港建设尽力尽责。
煤炭码头的建成
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1978年10月1日,时值国庆,甬江口门彩台高搭,红旗招展,两个煤炭泊位的落成和简易投产的剪彩仪式即将开始,与会的全体干部和民工无不心潮激荡。当省委书记陈伟达同志在张兆万总指挥的陪同下,庄重地接过剪刀剪断红色绸带的一刹那,整个会场沸腾了。在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口号声里,10吨门机稳稳地从“浙海”91号轮上抓起“乌金”,通过漏斗由皮带机送往装车台装车时,人们的欢呼声骤然停歇,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几年来的艰辛劳动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建设万吨级煤炭码头的这场攻坚战中,承担基础开挖和机械安装这一繁重任务的综合工程队的500余名同志,在队长李志香的带领下,自1976年初开始,夏战三伏,冬迎数九,连续奋战了一千余个日日夜夜。老李是生产上的一名“虎将”,在管理上有时严厉到简直不近“人情”的地步。1978年,为实现指挥部提出的“建好煤码头,向十一献礼”的目标,他下了一个“死”命令,只要铲车不停工,装载土石方的汽车队就得跟着转。他自己就整日整夜地泡在那里干,连饭都担到现场吃,因此无论从那个部门调来的驾驶员,都心服口服,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而不叫一声苦。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管理方法,确实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施工队伍。当时,不但技术力量缺乏,而且没有起重设备,要安装卸船泊位五架总重达数拾吨的门机,困难不少。为了不影响施工进度,综合队领导及安装组同志经过周密组织。以2立方电动挖掘机为动力,以木质电杆为把杆,经双杆加固,钢缆固定等办法,在请来的技术人员协助下,硬是把高30余米,大件重达数吨的门机,一个个安全稳妥地装定完毕,完成了指挥部提出的任务。
疏浚与整治万吨级航道
历史上的宁波港,素有天然良港之称。其中最主要的条件就是甬江航道水深良好,而且长期稳定。但是1959年6月姚江建闸以后,曾导致航道的淤积,甬江的平均宽度已由原来的408米缩窄至355米,平均水深由6.72米降至到4.01米。按照镇海港区的万吨级煤炭码头的设计方案,进港航道和泊位前沿的港池,必须按万吨级船型进行疏浚和开挖。1978年3月,这项工程由基建处水工科负责,上航二处施工,历时10个月,挖泥350万立方米,进港航道平均浚深至8米,港地浚深至10米,使万吨煤轮可以直接进出作业。但由于在开建镇海新港时,对招(宝山)、游(山)大堤的填筑,没有同时进行航道整治,造成招宝山至虎蹲山,虎蹲山至游山间的两个进出潮豁口被堵,导致水动力的改变。到1980年,已经开挖的万吨级航道又迅速回淤,使建成的煤码头无法投入正式生产。
1980年6月,建港指挥部领导会同有关科研部门,经过大量的科学论证后,提出以“疏浚和整治”相结合的表本兼治方针。到1983年8月,对甬江口门段航道,先后进行三次疏浚,总挖泥量为345.5万立方米。并按港区泊位的位置、吨级,航道的曲率以及进出潮流的流向、冲力,修筑丁堤和顺堤15条。据负责这项工程的基建处水工部门统计,总耗抛石量37万立方米,砌石2.1万立方米,安置混凝土块0.84万立方米。从而调整了涨落潮的主潮流位置,使进出潮的水量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主航道,提高对泥沙的冲刷力。当时,为稳定煤码头前沿的水深,水工部门在甬江南侧、煤码头上首的百米处,筑建了1号、2号两条顶堤,使流向煤码头水域的涨落潮主流向北移动90~110米,从而使煤码头前沿的回淤减少35.2%。
镇海港区的航道,经过三年时间的综合治理,又重新恢复了青春。
镇海港区的崛起
1980年11月4日,镇海港区的煤炭码头首次迎来了万吨级船舶。当“红旗110号”煤轮平稳地靠上卸船泊位时,在场迎接的指挥部领导和同志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从此,宁波港结束了只能停靠3000吨级船舶的历史。
1983年5月,镇海港区万吨级煤炭码头经国家鉴定,正式投入生产。这是在宁波港建设指挥部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和劳绩卓著的民工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
镇海港区第一座万吨级重力式煤码头,由两个连续式泊位组成。泊位总长310米,外侧为万吨级卸船泊位,上设l0吨门机5台,每台配有5立方米抓斗一只,效力为180吨/小时,内侧为3000吨级装船泊位,配有装船能力各为500吨/小时的装船机2台,并装置皮带机28条及电子计量设备。码头的整个生产流程由控制室操纵,可完成5种作业:即由万吨轮直接装3000吨级煤轮疏运;由万吨轮输入储煤仓储存;由万吨轮输入煤堆场堆存;由煤堆场装3000吨级煤轮外运;由储煤仓装车运出。年设计吞吐能力为270万吨。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配套、自行安装的第一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中型煤炭码头。
1979年1月1日,宁波港(指宁波老港)、镇海港、北仑港三港合并,定名为宁波港。镇海港正式隶属于宁波港的一个港区。目前,镇海的甬江口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万吨级泊位的大型港池,在已经建成的16个综合性泊位中,有6个万吨级泊位和一个目前国内唯一的5000吨级液体化工产品专用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为627万吨。目前除担负宁波港煤炭、杂货、集装箱、散货、木材等运输任务外,还承担宁波至香港的客运航班及液体化工的进出口装运业务。
岁月如流,弹指间,从我参加镇海新港建设至今,一晃已十有六年,16年前,甬江出口处北侧还是一片滩涂和浅海,水草萋萋,海天茫茫。如今都已化作平展展的陆域。绵长的海岸线上,各种泊位组成一列,港机如林,车辆奔驰,迎送着国内外来往船舶,谱写着社会主义的一曲曲凯歌。
作者:贺文彬,《宁波港史》编写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