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宁波市委员会   主办
以茶富民的拓荒人——记宁海县政协委员夏国铨
发布时间 : 2013-09-25  11 : 04 字号 : [] [] []


  
 

    走进宁海桑州镇的屿南岗,弯弯曲曲的山路两边,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鲜嫩的绿色,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里就是宁海县八届政协委员、农村十佳创业之星———夏国铨的“绿色银行”。
    他拥有全村一半以上的茶园,加上在其他村的茶叶基地,总共600余亩。以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动手炒茶,然后带到桑州集市上去卖,换些生活必需品,日子过得甚是清苦。如今,大家都愿意把自家的茶叶卖给夏国铨。因为85元/斤和50元/斤两个档次的鲜茶收购价,远远高于35元/斤的名优茶平均市场收购价,为茶农直接增加收入70%以上。茶农们不但免去了炒茶、卖茶的后顾之忧,种茶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据了解,今年以来,有上千户村民把茶叶卖给了他,其中85元/斤的有2000余斤,50元/斤的有10000余斤,35元/斤及以下的有40000余斤。他先富帮后富,不仅使茶农们致富有了奔头,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庄茶叶产业的发展。
    20余年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样,家里的主要收入也是靠种田或者在外打工,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不甘心,开始寻思着如何致富。1987年,在外打工的夏国铨突然回到家乡,在自家和亲戚的荒地上种了20亩茶叶,而当时,全村的茶叶总面积也不过四五十亩。1991年,县农林和科技部门在桑州召开发展名优茶动员会,鼓励到会的群众参加名优茶培训。在这次培训会上,他听到好的茶叶竟能卖到140元/斤,不禁怦然心动,因为他自己的茶叶只能卖到2-3元/斤。他紧紧抓住茶叶专家陈洋珠的手,强烈要求其到村指导。从那年开始,他的茶园全部改种了智仁早、乌牛早、浙农117等无性系良种茶,并学会了从栽种、采摘、摊青、杀青,到揉捻、理条、烘干等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从2003年开始,宁海桑州镇镇政府开始实施“以茶富农”战略,出台了发展50亩以上连片茶园的补助800元/亩的优惠政策,以后又相继在茶叶基地建设、厂房建设、设备更新、销售网络、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每次,夏国铨都把握住机遇,使自己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2004年以来,他先后在本村和镇内的长田头、外岗、方山等村承包荒山和荒地,开发良种茶,使茶叶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到600余亩,同时带动了300余户农民走上了发展茶叶生产致富的道路。在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他瞅准时机,投资4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并于去年通过了QS认证,被评为省示范性茶叶加工厂。
    为了进一步提高茶叶种植水平,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积极参加浙江大学举办的茶叶专业培训。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他通过自己的示范种植、手把手帮教等方法,帮助山区农民掌握茶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另外,他还积极收购山区农民的茶叶,组织营销人员赴全国各地批发销售,拓展销路。在他的努力下,“望海早茶”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去年荣获“中茶杯”一等奖。种茶效益也明显提高,其紫云山茶场平均亩产值在5000元以上,年产值达300余万元,最好的特种早茶平均每公斤甚至卖到了3160元。
    夏国铨的成功,极大增强了周边村民种茶致富的信心。周边村民纷纷仿效他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良种茶,已有茶叶的,都提前与他签订购销协议。夏国铨说:“我是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先富起来的,现在应该回报社会了。只要茶农们能够从中得益,我少赚点也开心。”
    作为宁海新一届政协委员,夏国铨的心里多了一份责任:除了要带动本村和周边村民发家致富外,还要为全县的“三农”问题积极呼吁。他生在农村,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成长创业,对农村的情况比较熟悉,也时刻关注着农村的发展。他发现,全县行政村规模调整后,村级基础设施依旧落后,而且各自然村之间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很大。针对这种现状,他写了一篇调研报告,经农林界委员集体讨论修改后,向县政协八届一次会议提交了“加大中心村建设扶持力度”的提案,建议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搞好规划;深化环境整治和示范村创建活动,根据“道路硬化、河道净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布局优化”的要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在旧村改造、建设项目用地安排、村企结对、支农惠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夏国铨认为,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得到实惠。他计划在稳步扩大良种茶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茶叶加工厂的加工能力,争取每年的干茶生产能力由目前的不到2万斤提高到4万斤,向茶农收购鲜茶20万斤,直接带动1000余户农户致富,使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