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宁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旅游业地位日益突出,旅游休闲已逐渐走进寻常百姓人家。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日前召开的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市委市政府将休闲旅游业确定为宁波今后重点发展的十大服务业之一。为加快宁波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宁波旅游产业品质,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民革宁波市委会,在市县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组织力量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宁波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逐渐形成。目前,全市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9家,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6家,旅游景区、景点80余个。全市星级饭店210家,其中三星及以上67家。星级餐馆3家。旅行社187家。洲际、喜来登、豪生、万豪、香格里拉、柏悦等一批著名的国际酒店管理品牌陆续进入我市。自助旅游、乡村旅游、三江都市夜游、经济型酒店、邮轮游艇等诸多旅游新业态开始出现。今年1-9月,接待入境旅游者44.33万人次,同比增长24.66%,接待国内旅游者217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实现旅游总收入270亿元,同比增长16%。全市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已达10万余人。旅游业产业规模逐渐形成,发展势头强劲。
(二)产业投资势头看好。2006年度全市旅游建设项目共计91个,总投资达231.7亿元,当年实际投资28亿元,2007年新建续建项目计65个,总投资214.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占了一半。全市旅游项目招商势头良好。象山半边山、慈城古县城、奉化弥勒大佛景区、宁海温泉三期、镇海九龙湖旅游区、宁海湾游艇基地、慈溪达蓬山文化旅游区等一批较大的旅游项目进展顺利,梁祝爱情创意产业园区、天童景区、它山堰、走马塘、宁海前童古镇等新建旅游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三)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宁波以往长期处于长三角交通末端,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致使相当一部分上海游客选择交通相对便利、资源与宁波近似的浙西和苏南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南京、苏州等地游客选择宁波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比例更小。但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将改变宁波交通末端的格局,不仅能带动宁波北部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将进一步拓展宁波旅游客源市场。
(四)品质提升任重道远。宁波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体系基本形成,并集“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于一身,但旅游产业发展与其城市地位尚不相称,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创建全国最佳商务会展旅游城市”和“建设一流的旅游经济强市”的阶段性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与旅游发达城市及周边城市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形势不容乐观。在全国首批66个5A级旅游景区中,我省西湖、普陀山、雁荡山位列其中,我省报送的第二批5A级景区为千岛湖、乌镇、鲁迅故里,也与宁波无缘。2006年我市接待入境旅游者仅为杭州的30%,仅比嘉兴多了1.55万人,旅游总收入仅为杭州的57.6%。提升宁波旅游产业品质迫在眉睫。
二、影响宁波旅游产业品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从市场结构看,国内游客相对较多,境外游客明显偏少;商务游客相对较多,观光游客相对较少。2006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4.25万人次,仅占接待国内旅游者2685万人次的2%。国际航线开通少,国际邮轮码头尚未建成,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商务游客居多,以宁波为一级旅游目的地的观光客较少。客观地说,目前宁波主要还是一个客源输出地和游客过境地,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从企业结构看,中小旅游企业多,缺乏品牌龙头企业。我市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集团。旅游开发以零散社会主体为主,专业性不强;急功近利,对有拉动作用的长线项目投入较少;旅行社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强;我市至今没有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的旅行社。从要素结构看,“吃、住、游”要素相对较强,“行、购、娱”要素明显偏弱。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演艺等要素发育不充分,旅游车数量少、档次不高,与旅游消费关系密切的旅游特色街区、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剧场还未建立,游客在甬逗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旅游综合效益不明显。
(二)产品开发较为粗糙,缺乏国内外有影响的旅游精品。宁波旅游主题形象不明晰,“东南商埠·时尚水都”、“活力浙东南”等概念给游客以虚无缥缈之感,不能准确描绘宁波旅游产品的特点。宁波旅游产品仍以初级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重量级产品,至今没有一家5A级旅游景区,也没有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专项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休闲度假旅游尚未形成规模;重点旅游区块跨区域协同开发机制和景区管理水平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如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的天一阁博物馆,是宁波引以为豪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天一巷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是车辆进出停放难、周边民居破旧、附近连公厕也没有。天一阁中少书香,仅有的几本专著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难以引起一般游客共鸣,游客的兴奋点更多的是在麻将馆和秦氏支祠戏台。推进旅游产品开发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象山中国渔村和松兰山景区的沙滩产权不明晰,当地村民希望最大限度地获取眼前利益,从而与景区长远发展目标产生矛盾;鄞州五龙潭等一些景区则因土地资源制约而影响了发展后劲。
(三)旅游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滞后。宁波经济较为发达,但城市旅游功能建设滞后。旅游城市必备的旅游集散中心至今尚未建立,从而不能进入上海、杭州、南京、舟山等地游客集散中心网络,不能融入“长三角十五城市无障碍旅游区”。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才刚刚起步,旅游形象推广中心尚未建立,一些主要旅游景区(点)未开通公交或旅游专线车,城市多语种导识系统不完善,星级化、生态化旅游公厕普及率低。调研中了解到,同样一辆30座旅游车,宁波市每月的规费要高出绍兴870元,经营成本增加使我市旅行社经常租用外地车辆。城市旅游功能滞后已成为提升我市旅游产业品质的软肋。
(四)高层次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市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矛盾日益显现。高层次旅游管理、规划、策划、市场营销等人才稀缺,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教育培训工作滞后,手段单一;用人机制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充分,致使人才流动频繁;旅行社导游服务管理体系不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不充分、自律意识淡薄,不同程度存在着降低服务标准、提供不实信息、欺客宰客等现象,导致游客投诉和媒体负面新闻较多。
三、提升宁波旅游产业品质的建议
(一)打造精品,培育“月亮”,加强促销,和谐发展。宁波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资源具独特性,发展旅游业潜力很大,但目前存在着精品区块少、景点分散、老景区缺乏创新、市场影响力小、服务水准不高等问题。提升宁波旅游产业品质的当务之急,是着力打造若干精品旅游区块,改变宁波旅游“满天星星,独缺月亮”的状况。
要加快建设杭州湾滨海区、象山黄金海岸等12个重点旅游区块,集中力量建成溪口等一批5A级景区,同时加快天童景区、梁祝爱情产业园、它山堰、半边山、慈城等重大旅游项目的建设。要顺应现代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的趋势,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持续影响力的休闲旅游产品,建成四明山、象山港、东钱湖、宁海温泉等“山、海、湖、泉”四大度假基地,努力培育出宁波旅游的“月亮”。
要加快构建都市旅游核心区,按照“夜宁波”24小时旅游休闲生活的要求,重点打造三江水上游、姚江文化旅游带、月湖旅游特色街区、老外滩、天一广场、万达广场等特色旅游休闲功能带。要加快建设融合宁波资源禀赋、体现我市特色民俗文化的旅游剧场及旅游购物商场。
要继续办好开渔节、开游节、杨梅节等地方特色浓郁的旅游活动,同时积极培育滨海休闲、高山度假、邮轮游艇、都市游憩、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新业态。
要把分散的景点(景区)串连组合起来,打造有宁波特色的经典旅游线路。如溪口和滕头村可以有机组合;杭州湾跨海大桥休闲观光平台可与大桥北堍湿地、生态农庄串接成杭州湾景区;四明山诸景点连结起来,可打造成集会务、休闲、健身、农家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自驾游目的地;兼具山、海、岛、崖、滩景观的象山港,可以整合沿港旅游资源,共建“休闲港湾”。
要加强城市间合作,做好推进旅游一体化文章。如在与舟山实行港口一体化的基础上,应加快推进两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争取实现宁波舟山旅游一票制,把宁波的商务客引伸到舟山,把去舟山的游客吸引到宁波。
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改进促销方法,精心策划包装,提高促销成效。
要总结经验,慎重决策,提高旅游投资效益。旅游产品要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不能都走高端路线,旅游资源不能被富人垄断。发展旅游为了人民,发展旅游业的成果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旅游产品要提高文化品位,不能商业味太重。
(二)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活力。
建议我市以旅游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组建能体现政府宏观战略意图、国有资本控股的旅游投资公司,对诸如四明山、象山港这类跨行政区域、投资大、协调难、建设周期长的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培育象横店、宋城这样的大型旅游集团,以有效整合资源,发挥规模优势,进一步激发旅游产业发展的活力。
目前我市旅游资源分属建设、水利、文化、民宗等不同部门管理,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较弱,导致旅游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发展旅游业受到较多制约。建议我市借鉴绍兴等地成功的经验,成立市文旅集团,使旅游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发展、相得益彰。
(三)完善规划法规,强化政府主导。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建议市政府对我市旅游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法规进行梳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补充完善。旅游业的特性及先进旅游城市的经验表明,要实现旅游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必须强化政府主导。要进一步理清我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宁波旅游的信心。要制定更为积极的招商引资扶持和奖励政策,形成多元投资、产权明晰、政策配套的旅游产业投融资机制。要优化城市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要发挥旅游业在宁波现代服务业中的引擎作用,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极,进一步提升宁波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圈的地位。
要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近年来,宁波在发展旅游方面政府投入力度相对其他城市较小。杭州年度旅游发展资金为1.4亿元(其中宣传促销经费为4000万元),舟山3000万元,温州2150万元,宁波仅2000万元。根据宁波旅游业发展需要和政府财力,我市应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逐渐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遵循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资源特色突出、发展前景好、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旅游开发资金投入倾斜政策。应抓好旅游行政管理、职业经理等短缺专业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的培养,通过改革薪酬福利办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积极性。
(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准。加快我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提升宁波旅游产业品质的当务之急。宁波现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已远远不能适应旅游形势的发展,必须加快我市旅游中心建设。目前上海、杭州、南京、绍兴、舟山等周边城市旅游中心已建成,旅游集散、信息、咨询、推介等功能已在各地旅游中心间传递,网络同城售票系统等服务形式越来越受到游客欢迎。宁波必须加快建设以市本级旅游中心为龙头,各县(市)区旅游分中心为网络的旅游集散体系。建议市政府尽早将其列入市重点工程和中提升战略的重要项目。
要大力发展我市旅游交通,在主要旅游景区(点)间开通公交或旅游专线车;要争取栎社国际机场开通更多的国际航线。
要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完善“96118”旅游咨询与投诉处理平台和多语种导识系统。要加快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和旅游救助体系。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对旅游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执法,持续净化旅游市场,维护宁波旅游的良好信誉,吸引天下游客来宁波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