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市委会课题组
山区与地区发展息息相关,是稳定生态的涵养源,丰富资源的储备库,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所在。本课题组围绕“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目标,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剖析我市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市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推进“百千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修道路,疏通内外交通网络。我市积极构建山区高速公路—干线道路—通村公路网络,切实改善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一是高速路网日益完善,外部高速路网已全面覆盖我市山区县(市),使山区与市内外的联系日益紧密。二是干线道路建设加快,通过省道标准提升、县道路面硬化等举措,切实增强了山区干线道路的通达性和安全性。三是已实现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和工程合格率100%。四是资源型机耕路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年投入600万元用于资源型机耕路建设补助。2007-2008年共修建山区海岛资源型机耕路265.22公里。
(二)兴水利,激活山区发展命脉。一是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千库保安”、“大溪治理”等水利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山区防洪抗台的能力。大力推动小流域治理,至2008年,我市已开工建设小流域治理项目18个,建成小流域堤防60多公里,已初步建成的宁海中堡溪、鄞州金峨溪等生态型小流域,为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积极推进自来水管网改造,切实改善山区居民饮用水环境。2005—2007年,全市用于山区、半山区、海岛等欠发达镇(乡)饮用水建设的专项资金达到6900万元,占全市总投入的7.91%,依托山塘、蓄水池及坑道井等的建设,推动山区小型独立供水体系的形成,改善了山区居民的饮用水环境。三是切实推动水源保护,探索建立补偿机制。自2004年起,我市从市区自来水水费中提取每吨0.05元作为水源地环境整治和保护专项经费,每年筹措1000万元以上用于水源地保护工程及涵养林补助。
(三)惠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我市依托新农村建设,在山区大力推进“清水河道”、“绿色通道”、“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大力推动山区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排放及广播电视村村通等社会事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山区生活环境。我市山区污水以生活污水为主,目前不少乡镇在积极建设和利用以小型污水站局部生态化处理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如鹿亭乡上庄村以生态净化处理方式,将日均100吨的生活污水经生态净化后输送山林喷灌。梁弄镇的部分村还建设了16套污水沼气处理系统,日处理能力达到930吨。在垃圾集中处理领域,山区已基本建成了以填埋为主、小型垃圾处理站为辅的垃圾处理格局,其中大部分村实现“户集—村收—镇运—县(区、市)集中处理”。在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统筹规划欠发达镇乡卫生室建设,对无村级卫生室或卫生室不达标的镇乡给予新建2万元,运行经费每年补助1万元的扶持政策。2008年,全年共安排专项资金166万元,对27个村的新建卫生室和112个村的医务室运行经费进行了专项补助。
二、目前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从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市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发达地区而言,仍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道路建设需加快,内外交通网络尚不完善。
1.道路建设总体水平低。尽管我市山区道路已实现村村通,路面硬化率也达到100%,但道路等级较低。以四明山区域为例,区域内的道路等级普遍偏低,四级公路占比高达88%。
2.对外通行基础条件差。一方面,山区外部交通网络仍不完善,区域内路网的联网程度低,断头路、低等级路较多。另一方面,内部通道改造需求日益迫切,进山通道改造呼声较高。如大岚镇、四明山镇等高山镇的进山通道为盘山公路,回头曲线多且半径很小,抗灾能力弱。
3.道路管理养护问题多。我市尚未出台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实施细则,基层乡镇承担了山区道路的日常管理及养护。部分山区道路失管现象突出,经常性养护资金压力较大。2007年,我市乡村道路中经排查无安全防护设施的达802.65公里,需要改造或加强安全防护设施的达313.25公里。
(二)水利设施需升级,现有水库管网趋于老化。
1.农田水利维护压力大。我市山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已久,较平原而言,复杂的地形地貌对维护的标准要求更高,在资金和人力未能有效配置的情况下,治理压力日益严重,特别是屋顶水库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目前,我市欠发达乡镇需要修复的小型山塘水库还有796座。
2.供水管网设施待优化。我市的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大部分山区居民的饮水难问题,但由于多数村的管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管壁生锈、堵塞甚至爆裂问题时有发生。加上改造速度相对滞后,降低了居民饮用水的品质,影响了供水稳定性,特别是个别水源地所在村“守着水库找水喝”,群众意见较大。
3.水源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尽管我市及各县(市)区均已建立了饮用水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和机制,但补偿标准偏低,使水源地居民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而且以“补贴”代替“补偿”的模式也为水源地居民所不能接受。
4.小水电建设缺支撑。因山区地理条件制约,线路负荷分散、能耗大,水资源丰缺对其运行的影响较大,收益不稳定;与此同时,不少电站建设时间久远,机组设备趋于老化,缺乏足够资金进行维护。
(三)电网建设需强化,山区供电环境仍待改善。
1.供给能力捉襟见肘。我市山区电网铺设整体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变电站分布不均、数量有限,且部分线路运行年限久,相关电路设备严重老化,抗短路能力差,变电能力低。如四明山区域内基本仍以35kv的变电站为主要配电单位。
2.运作成本负担过重。由于山区个别村地处偏远,居民居住分散,多空巢村,造成变压器空载现象较为严重,电力及通信设施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客观上造成部分村电费较高。如大岚镇路灯电费按工业电价(0.874元/度)收取,与照明用电费(0.558元/度)相差较多,为当地村民带来较大负担。
3.日常维护压力较大。一方面,山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供电线路更易受气象灾害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力量有限,有关部门面对盗窃破坏电力通信设施、违规搭建非法建筑等趋利行为往往力不从心。
(四)民生基础需夯实,居民生活难题有待解决。
1.污水及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不足。一方面,山区多数村欠缺小型污水生态化处理设施,除四明山区的个别镇和中心村试运行的小型污水处理站外,多数村仍以化粪池简易排放的方式处理污水,甚至就地渗漏或外排。近年来特色农产品加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造成污水及粪便排放量超过当地承载力,造成山区河网及地下水污染。
2.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方面,我市山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如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村尚未建立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四明山区域医院、卫生院床位数(0.95张)和每千人执业医生(助理医师)数(0.87人)较全市平均的3.7张和2.0人均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设施的建设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山区学校标准化程度偏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在建设规模及仪器设备上也未能达到标准。尤其是山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软件欠缺,专业人才不足。
三、加快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大交通网络工程”,构建舒适通畅的山区道路交通体系。
1.提升山区道路等级。深化“康庄工程”内涵,全面改造支线公路,将合理养护与管理作为现阶段的重点,划拨专项经费,雇佣当地村民建立本地化道路养护队伍,在创造灵活就业岗位的同时,缓解山区道路失养问题。探索开展“富路工程”,以拥有特色产业的山区欠发达村为对象,以市、县两级投入的方式推动通村公路和资源型机耕路建设,将特色农产品、旅游资源外输通道由行政村延伸至自然村。
2.增强通行安全性。加大山区道路,特别是高山地区通村道路的安全设施建设,补充和完善相关交通标识和标牌,在弯道险段等事故多发地段增加醒目标志,在经过学校、村镇的国、省道两边添置隔离防护设施及限速标志。
3.提高规划协调性。山区建设规划既应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统筹考虑全局利益与长远发展,同时又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的发展意愿。如四明山区域规划中就33省道浒溪线梁弄经四明山到溪口路段的改造提出了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拓宽的思路,而当地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建设隧道加高架桥的方式缩短通行距离。
(二)推动“新水利换代工程”,构建安全稳定的山区水利设施体系。
1.全面开展山区水库安全检查工作。整合市内外水利专家队伍,对全市山区水库进行安检,根据库堤病险程度、防洪抗灾能力等分类实施坝坡整理、护坡砌石、防渗加固、溢洪道拓宽、启闭设备更新等维修措施,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2.推动山区供水体系升级改造,结合村镇集聚特点,抓紧制定山区供水体系建设规划,推动山区供水体系的升级改造,重点推动欠发达村小型水库升级扩容。优化水源地上游村及高山村供水布局,更换清洁耐用型水管,建设和完善供水站消毒设施,改善山区居民用水环境。
3.深入开展小流域治理,以提高小流域防洪能力为目标,分阶段推进骨干小流域和分支小流域的防洪能力建设。
4.建立和完善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建议试行市六区与水源保护地结对扶助机制,并适时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增加水资源补偿力度。在适当调整水环境治理专项资金额度的同时,建立项目补助和定额补助相结合的新型补偿机制,在原有的项目补助基础上,直接向当地农民配套提供生态农业补贴和经济补偿。
(三)推动“强电网跨越工程”,构建节能长效的山区电力供应体系。
1.完善电网基础设施。扩容、新建变电站,合理排布输电线路。根据山区乡镇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及居民集聚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输电线路的走向和规划用地布局,严格控制高压输电通道,减少高压走廊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分割。
2.探索使用新型能源。鉴于山区复杂的地形条件、气候特征及由此产生的维护使用成本,可因地制宜尝试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减轻电网成本高导致的居民生活用电负担,同时依托清洁能源推动山区生态保护。建议启动山区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建设。
(四)推动“镇村集聚工程”,构建和谐共享的山区公共服务体系。
1.移民下山聚居,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延展性。坚持规划先行、集约发展,加快空壳村、自然村、小型村的拆并、搬迁及改造,力争消除空壳村。建议市县合力开展“强镇计划”,合理布局和完善中心村(镇)教育、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
2.加快人力资源支撑。建议结合今明两年全市4000名高校毕业生招聘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建立“山区柔性人才支撑计划”。
3.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结合当前山区人口特征,开展农村居家养老、学前教育等特色服务试点。同时根据居住分散的特点,鼓励“赤脚医生”式的走诊及建立山区家庭医疗档案。积极利用网络通信等便捷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网络电影院等灵活的服务形式。
(五)推动“阳光宜居工程”,构建清洁生态山区生活环境。
1.改善污水治理条件。建议尽快投入专项资金,完善外输排污管道,建立污水处理管网基础设施配套,推广生物技术、沼气工程、净化池、人工湿地等生态化污水处理模式。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高山上游村、风景区,规划布局建设小型污水生态化处理站点。鼓励居住相对分散、人口相对稀少的偏远山村利用地势差,设置肥田集污管道。鼓励有条件的村配套建设生活污水沼气池。
2.规范垃圾处理方式。鉴于目前山区垃圾处理以外输填埋为主,建议规划和建设垃圾中转及运输设备,提高中转能力,推广多样化垃圾处理模式。在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区等推动外输垃圾发电,加快现有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步伐,实施渗滤液处理、垃圾气体收集等配套装置改造,防止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土壤污染。在高山或偏远地区无垃圾处理站或有机垃圾处理站处理能力不足的自然村建立垃圾填埋场。
3.完善生活设施建设。统筹当地居民生活及生态旅游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农房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厕所、公共交通场站、停车场等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增开公交客运班线,为改善当地居民居住条件及方便出行、吸引外来游客上山创造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