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课题组
发布时间 : 2013-09-21  16 : 13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块状经济是指工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区域集中、产品趋同的产业组织形态。在工业化进程中块状经济发展有其积极作用,但在提升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转型升级缓慢等问题。产业集群是指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龙头企业带动明显、产业配套协作紧密、产业技术创新领先、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的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现代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培育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是我市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市工商联课题组在市政协的统一组织下,先后赴多个县(市)区召开座谈会,考察基层企业,就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块状经济的现状及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现实基础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

    我市块状经济发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规模于九十年代,块状经济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经济规模日趋庞大。截至目前,我市共形成块状经济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多年居浙江省第一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宁波市共有5大产业集群榜上有名,分别是塑料机械产业集群(北仑)、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宁波)、中国模具产业集群(宁波)、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慈溪)、中国文具产业集群(宁海)。在浙江省块状经济生产规模前10位的县(市、区)中,宁波占据3位。在以县(市、区)为单位统计的462个区块中,规模超过300亿元的有14个,其中宁波有7大区块入围。 

    2、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顺应产业升级规律,我市块状经济结构日渐优化。从产业类型看,高档服装、家电、机电、模具制造、有色金属、精密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打火机、一般纺织等产业有所萎缩,比重不断降低。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了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宁波还先后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家电基地”、“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水表之都”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块状经济的品牌效应日趋显现。

    3、集群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从科技创新看,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22家,其中省级139家、国家级8家。特别是“品牌、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了宁波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我市已培育中国驰名商标297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国家级品牌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在专利战略方面,全市近十年来累计获权专利58155件,年均增长28.5%,其中95%的授权专利来自企业,专利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位。在实施标准化战略方面,我市共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有475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

    (二)现代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力不断提升,部分块状经济正悄然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1、龙头企业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增强集群产业竞争优势,目前有多个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如服装产业的雅戈尔、杉杉两家企业,油化产业的镇海炼化等。以雅戈尔为例,目前该公司服装产业在全国拥有100余家分公司,400多家自营专卖店,共2000余家商业网点。拥有衬衫、西服、西裤、茄克、领带和T恤六个中国名牌产品,主打产品衬衫为全国衬衫行业第一个国家出口免验产品,连续15年获得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西服连续10年保持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位。

    2、产业配套协作不断推进。我市在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产业配套协作不断推进。以北仑汽配产业集群为例,该集群以吉利集团为龙头,目前共有汽配企业2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约60家,关键零部件企业17家。该集群汽配产业链是北仑新区最长的一条产业链,并且向上游延伸到临港大工业等基础产业环节,向下游拓展到金融、保险等环节,涉及工业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仅去年,该集群规模以上汽配企业就实现产值81.81亿元。

    3、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为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近年来我市重点支持了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服务机构的建设。如宁波研发园就是我市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支撑条件的战略工程,也是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工程。该工程拟在今后几年内,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集聚宁波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宁波科技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以及大院大所,成为未来展示宁波自主创新和企业研发成果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发展动力源。

    二、我市块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径障碍

    (一)我市块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块状经济在成为支撑宁波“经济大厦”基石的同时,其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也日趋凸显。面临着产业层次低、组织结构散、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且向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的动力支撑不足、转型升级缓慢。同时,全国其他地区同类块状经济的发展,对我市块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技术含量不高,产业层次低。我市块状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比重与其他发达地区比相对较低。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微笑曲线”底部的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不够。从我市块状经济的历史演变、产业和资本流动的方向、要素支撑的视角看,一些区域产业被低端化锁定的倾向较为严重。

    2、发展规划缺乏,组织结构散。我市不少块状经济区跨越数个行政区域,难以形成统一规划。各地虽然竞相建立工业园区,但存在着布局分散、产业零乱等问题。传统产业中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大量中小企业同质同类恶性竞争加剧,块状经济区内“链状结构”和“网状结构”形态较少,大部分企业盲目跟风、互相效仿,缺乏规划引领。

    3、公共服务不足,创新能力弱。我市大企业集团相对缺乏,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一些块状经济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未齐全,公共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服务等明显不足,致使不少块状经济创新活力弱、产业集聚慢、交易成本高。

    (二)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路径障碍

    从总体上看,我市块状经济处于产业集群的初级形态,相当数量的块状经济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许多块状经济虽然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堆积,但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区域创新系统和社会网络合作体系,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不高,缺乏较强的产业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因此,我市块状经济要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还存在以下几方面路径障碍。

    1、龙头企业少。支撑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中小企业,并且企业规模分布呈现“扁平化”,没有形成“金字塔”型结构,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缺乏。如余姚消防器材产业,虽然大大小小企业有246家,但规模最大的年销售也只有5亿元。慈溪市家电整机生产企业2000多家,但总产值不及“海尔”的一半。

    2、品牌建设滞后。我市块状经济中的名牌产品比较少,贴牌生产比较多,大多数块状经济还没有创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而且有些企业在获得各级品牌称号后,仅仅把荣誉印在包装上,对于如何把品牌做大做强考虑不多,如何去维护好、宣传好品牌更是做得不够,重创牌轻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

    3、产业链短。我市不少块状经济的产业链停留在制造环节,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扩张力和经济带动力不强。多数块状经济仍是OEM模式,上下游高附加值环节缺乏。如宁海的模具行业,虽然参与模具行业的企业众多,但大多数同行企业还是横向分化为主,产品类同,生产工艺相近,而模具行业的上游产品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铣等关键设备以及下游产品如塑料制品、汽配件、电器等企业却相对缺乏。

    三、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对策建议

    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制定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集群区域整合。立足我市块状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规划定位和布局,注重把产业集群规划同国家、省的相关规划有机结合,对各地产业集群发展定位进行整体谋划和设计。要突破行政区划,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合作和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发展要素保障机制,推进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带动产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不断增强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如加快制订鄞奉地区服装产业和余慈地区家电产业集群规划。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管,注重规划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当地政府要对块状经济提升发展确立目标、落实责任、列入考核。

    (二)培育龙头企业,发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国内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竞争优势。

    (三)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大力推动块状经济从“数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一是引导企业走品牌兴企之路。加快从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少量品牌到大批品牌的提升,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跨越。二是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构建区域品牌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侵权行为,创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发展环境。三是力争在发展国际品牌上有突破。加大本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推介和输出,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自主品牌营销网络。

    (四)加大技术支撑,形成产业技术领先优势。鼓励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广泛吸纳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研发中心,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推动产业集群区内企业间的技术攻关、技术合作、技术共享和技术交流,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和聚集世界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和要素,通过引进先进和关键技术,以在原有集群基础上进行多次创新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技术创新高地,实现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发展。

    (五)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要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在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公共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区内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如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等。建设融资服务和担保服务平台,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建设行业信息交流和发布平台,为企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咨询、人才流动、市场行情等信息服务。建立行业培训机构,为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和技术人才培训提供服务。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综合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健全行业组织,发挥服务互助自律作用。要在产业集群区内建立健全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的服务作用、互助作用和自律作用。要在行业情况反映、行业景气分析、技术标准制定、市场秩序维护、贸易摩擦解决、品牌建设推进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对行业组织给予大力扶持,帮助行业组织建立机构、健全机制、完善职能,使之为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