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城的国际化,带动了义乌城市的国际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目前常住人口已超过200万。由此造成教育人口快速增长,教育压力不断增大。即使政府每年投资2亿多元建学校,每年增加学位3000个,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宁波教育整体水平和实力走在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强大的民办教育支撑。”义乌市政协委员陈立人、金小东提交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提案。他们认为,民办教育可以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可以形成独特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可以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形成公办、民办学校的良性竞争。而近十年来,义乌市对民办教育的推进力度不大,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已经不能适应义乌国际化城市发展的需求。
委员们调研发现,义乌民办教育资源占全市教育资源的比例偏低。义乌现有中小学110多所,其中全日制民办学校仅4所。与民办教育资源占全市教育资源27.3%的温州相比,义乌远远落后。同时,民办教育质量不如人意。随着义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提高,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也日益强烈。据不完全统计,义乌籍学生每年有500多人到外地就学,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优质的民办学校就读。
对于“新义乌人”来说,公办学校受招生政策限制,不能满足其子女入学要求,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又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因此,影响了他们在义乌经商办厂的情绪。
“义乌要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委员建议,大力实施2011年制定的《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保基本、民办创精品的思路,在用地、师资、待遇保障、补贴奖励、学校管理等方面把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总体发展范畴,并通过降低办学门槛、加大奖励扶持力度、结对帮扶等措施,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委员们还就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出建议。要探索企业办学、个人办学、合作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形式。政府可运用“项目式办学”思路,将部分在建或待建学校项目,改由个人或企业出资办学。可根据中高层次外来经商创业人士的需求,规划建设一到两所高品质民办学校,还可利用一些闲置校舍,引进民办教育机构,解决外来建设者子女入学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