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时期的《时事公报》
发布时间 : 2013-09-13  14 : 53 作者 : 张衡园 字号 : [] [] []

  1941年“四·一九”宁波沦陷,《时事公报》停刊。日本特务机关即派员占领。未几,卢孟瑜、顾守中、马如龙等与印刷部工人俞阿宝联络,与日伪机关负责文化宣传部门的陶涤亚接上关系,由陶凭借日特务机关势力,委卢任社长,顾为经理,马为协理。俞阿宝略能日语,且与陶之上级日人某旧曾相识,故在报社也颇有地位,印刷部即以其为首。报社编辑部、营业部仍在江北岸槐树路和中马路原址,利用原有印刷设备,于4月底袭用原报名出版。这就是日伪时期的《时事公报》。

  当时原社长金臻庠避乱上海,得悉此事,曾在大后方报上刊登启事,严正声明日伪盗用报名,与本人无关。吁请读者勿受愚弄受骗,以免鱼目混珠,混淆视听。

  汪伪《时事公报》中卢、顾、马三人,并无一定的办报方针和宗旨,只会一味迎合日伪的旨意,凭借各自在报社的地位,以投机经营商业图谋私利。顾守中与陶涤亚为汉口旧相识,有直接关系;马如龙略通日语,可与陶之上级日本人交谈;卢孟瑜善交际,不久巴结上特务机关首脑泉铁翁。三人各以日伪为靠山,勾心斗角,在内部争权夺利。后陶涤亚调任离甬,顾守中权力减弱。1942年后,马如龙为经理。又不久,卢孟瑜失宠,贺但安(淡庵)对日伪多方活动渐露头角。最后日伪从上海派来王丙镛,宣布报社改组,卢辞职,由王丙镛为社长,贺但安为副社长兼总编辑。王又从上海邀来屈卓文、乌兆藩等人充任编辑主任及会计等职。而王丙镛往来沪甬之间,报社实际事务,渐由贺但安所掌握。1943年王也辞去名义社长,遂由贺实任社长兼总编辑,掌握报社全权至日本投降。

  报纸内容,商业广告常占三分之一以上篇幅。以广告费为收入之大宗,发行费尚不及广告费之多。新闻报道以日本之同盟社、海通社和汪伪中央社电讯为主,也有本报外勤记者采访消息,一部分则由各机关团体直接送投稿件,日伪统治机关交发下来之宣传品、政令等,则必须照登。其余各版须将大样送日特务机关审查,因而常有稿件被抽去,编辑人员彻夜重编以填补空白。见报的新闻系宣传日寇“赫赫战果”,兜售“大东亚共荣圈”、“中日经济提携”及汪伪“和平反共救国”等等。副刊多是文艺小品及旧诗词,看似无关政治,实则粉饰太平,宣扬沦陷区为“王道乐土”,麻痹人民斗志,因此报纸不受读者欢迎,发行仅1000份。

  贺但安任社长兼总编辑后,又以“贺彦”名字,在伪十师挂上校参议军衔,是一个汉奸。日寇投降前夕,借口去上海,嗣即逃亡。副总编辑陆国瑜(海平),兼任伪青少年团总指挥,也是甘心附逆的汉奸,后被俞济民部下暗杀。副刊是我编的,在副刊上没有刊登日伪有关宣传文稿。

  原《时事公报》编辑庄禹梅,沦陷后任教益三中学;原总编辑乌一蝶始终隐居在家,坚持到抗战胜利。

  报社的经费收支,从不公开,内部职工亦不知其详。大致以广告费与发行费收入,作职工之工资及纸张印刷—切开支。日伪或有关私人间有临时捐赠,均为社长等人中饱私囊,有时连会计也无从知道。因当时只凭社长私人盖印即可具领。

  报纸篇幅最初为44版,不久扩为对开4版。1944年后期,因纸张紧缺,又减为44版,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后停刊。

  (19636月)

作者:张蘅园,原名张心痕,慈溪县人。曾任《四明日报》副刊编辑。后去慈溪办《新慈溪报》,改名张牧之。宁波沦陷后,汪伪《时事公报》聘其为副刊编辑,署名“蘅园”。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