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海民报》
发布时间 : 2013-09-13  15 : 11 作者 : 胡慕青 字号 : [] [] []

  吾县之有报纸—一《宁海民报》。自193351日始。当时,发行人为章本范(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党务特派员),社长卢朴,主编章桓、编辑石研、严伯钧、石哲,特约编辑胡慕青,采访赵佑藩、华禹谟,经理石陶。系七日刊。发行200份,由县前水源兴纸店承印。

  先此,有城关人华宣猷,约同严伯钧办过—张《宁海日报》,因揭露“土匪”消息,被县长李涵夫禁止,仅出二、三期,即告夭折。华宣猷逃亡出外,严伯钧则更名为严寒,直到李覆车身亡,才回家执教乡间。

  1935年,宁海区执委会改选,《宁海民报》的人事亦随之变动。社长由石研担任,并自兼主编,经理石陶,我入社专任编辑。社址从区执委会迁至中街方牌楼阅报社旧公房,改为三日刊。赵佑藩、华禹谟仍兼采访,并多了一个义务采访钱一山君。发行量增至500份。印刷也改由芸香纸店承印。店主人华智卿通情达理,他把全部印刷机件搬到方牌楼与报社合并,便于印刷出版。1937年,上海抗日战争爆发,报社同人激于爱国义愤,日夜收听收音机,摘抄战讯,报纸也一度改为日刊,84版。但终因社中人手过少,精力不支,同人相继病倒,且社中经费支绌,又恢复为三日刊,以资撙节。

  宁海民众对《宁海民报》是关心的,热忱拥护,工商界订阅亦很踊跃,而县政府却甚是淡漠和歧视。记得有—次,梅枝采访员田德彰君,因为写了一则揭露“土匪”活动消息,被县长李涵夫传至县府,滥施体罚、进行侮辱,打了200记手心,关了7天,直到田君的手肿消退,才释放回家。

  1937年,浙汀省党部派玉环人苏兆麟(字玉骐)来县整顿党务,社会活动开始蓬勃发展,县总工会、县农会相继成立,妇女会、佛教会也活跃起来,还办了三期社会军训,一期僧众救护训练,形成一股抗日热潮。苏氏派送我到金华接受三民主义青年团干部训练班受训。社中编务,由我荐了林朝会君代理。受训结束回来,苏氏要我担任县党部宣传干事,编《宁海党务通讯》,名义上仍兼《宁海民报》编务。这时(1939年左右),社长石研,受县长白深枟的怂恿,被委为健跳区区长,欣然赴任。苏氏力推我接任社长,我因报社经济困难,苦苦相辞,后由秘书潘以治先生从中周旋,在积余宣传费中拨了银圆32元,作为接收开办的费用,我才勉强答应下来。

  当时人事的安排是:主编林朝会,采访除赵、华等二三人外,新添了王从行。经理石陶坚辞不干,我即物色了吴燧民、赵惠连、叶既奎继任。过了一段时期,林君突患肾脏病,返涨坑老家休养,我遂邀胡育琦(笔名麦野青)为主编兼会计,实行经济核算制。这样,社务才走上了正轨。后来,鄞县三青分团介绍来一个女青年李瑞华,我把她安置在编辑部,叫她与王从行专跑县政机关采访新闻,工作很出色。

  1939年秋,苏兆麟奉命到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次年初夏,在归途中染疾,暴亡于南昌陆军后方医院。省命潘以治先生代理书记长职务,石研为秘书,我遂退出县党部,回社工作。过了半年,潘卸职,石研受委为书记长。我遂夤缘石研,屡经周折,好容易在县建设经费内拨得10万元,准备筹购印刷机件,是为《宁海民报》印刷厂奠基发展之始。

  1944年,县政府也办了一张8开报《宁海战讯》,与《宁海民报》相抗衡。社长温州人王人驹,主编人王人可(即王乘科),除报导战地消息外,主要是刊载政府法令,销数达1000份。报费在县发经费内扣除,电讯则由县府无线电供给。基础稳固,消息灵通,条件比较优越。《宁海民报》受到打击不少。我急与石研、潘以治(时兼县党部党筹监察委员)商讨对策,认为非自办印机,自力更生,即无法维持。乃由电话局长赖达源出面,打通宁波敌伪(时宁波已陷日寇之手)关节,得到鄞县自卫大队长周士英的支持,向慈溪镂青印社购得全部印刷机件。我得讯后,与石、潘商量决定,匆匆便装随同六区专署秘书王兴藻于夜间趁船潜入鄞东韩林埠,谒见了周士英本人,他指定他的部下第三中队长石伟为我掩护,黑夜乘帆船插入东钱湖莫枝堰,白天则匿于联络站一佛教徒家中,约赖君于次日中午,在莫枝堰边秘密商定,以第三中队为押运主力,在韩林埠征民船乘夜潮直送宁海黄墩埠,再由我与乡长同族人胡樾征民工扛运到社。布置妥定后,我即同王君趁夜潮乘破漏民船返回宁海。

  直到次年五月,计划果然实现。全部印刷机件与铅字,由赖君会同工务主任石学兴、工人许培金负贵,在第三中队掩护下安抵黄墩,再由桥头胡民工五十多人,扛运到城,为《宁海民报》印刷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件事,使我激动不已,事情过四十多年了,走笔至此,还使我热泪涔涔。

  可是,机件虽购到,债台却又高筑。前拨l0万元,远远不济。连运费和交际应酬,就高达15万元。赖君多次上门催讨,我不得不向宁海各界呼吁,以《宁海民报》印刷厂名义,筹集商股,每股5000元,组织了董事会,推县长李洁、书记长石研为正副董事长,柴协宗、杨邦才、尤尔维等为董事,我任常务董事,任用张从周为经理,尤尔维为副经理,才得以偿清了欠债。没有几个月,流动资金又成问题,张从周认为罗掘已尽.《民报》前途无望,乃自办肥皂厂于西门,毅然离社,我坚挽无效,只得由他去。当时我孤军作战,告援无门,不得已将桥头胡父遗房产,卖与嫡堂兄胡人俊,得币四十五万元,总算勉强渡过难关。第二步雇用印刷工人,同样也碰到困难。因为厂中经费不稳定,待遇低微。工人不安心,时时想溜到外面(甬、象一带)去。我接受石学兴君的意见,陆续招考了一批学徒,为《宁海民报》准备后继的力量。同时,为缩短出版时日,充实报纸内容,费了一番心血,《宁海民报》遂由三日刊改为日刊,44版。销数由原来的500份、800份逐渐增至2000份。不但沪、甬同乡纷纷来信订阅,就是远到南洋、新加坡,也有《宁海民报》的踪迹。宁海族外同乡每每随身携带,以一睹家乡报纸为快,相互传阅,引以自豪。当时的《宁海民报》可谓深入人心,成为宁海的舆论中心,博得人民普遍的拥护和支持。

  19455月,盘踞宁波的日寇向我县栅墟岭一带发动数次进攻,得到情报将进陷县城,县属各单位受到震动,由石研与县长李洁召集各界会商后,向东乡沿海撤退。我即率同全社员工,携带所有机件铅字,到白峤埠得乡长赵兴基协助,雇用民船,由海道运抵茶院,驻于文昌阁小山上。县府各机关则驻于茶院街,他们酒肉争逐,日事招摇,致为侵入县城的日寇侦悉,由汉奸向导,绕道象山进犯我胡陈、力洋,直陷茶院。我方不及抵抗,县长李洁仓皇退上盖苍山(即茶山),我则由文昌阁山后郑公潭经后徐到达海头,再率员工避到锡婆岙一小庙中。一个月后,正拟设法从海道转向三门,与县党政机关取得联系,忽然从城中得到消息:日军太平洋战争失败,已无条件投降,县城的敌人也已退尽,县政机关准备回去。我喜出望外,但这时主编胡育琦与编辑李瑞华却相率要求离去,使我沮丧万分。正是粮尽援绝,进退维谷,万念惧灰,乃日与三五方外友功法等徜徉于丹山、苍岭间,不复以世事为怀。一直挨到1945年年底,才怏怏回城。

  1946年初,经石研与李洁召集各界开会决定,邀我暂时担任县府秘书职,解决我个人生活问题,让我专力筹备《宁海民报》复刊事宜,并答允将全县各乡镇、各中小学、各保的报费,统由县府会计室负责扣下,《宁海战讯》与《宁海民报》合并,不另发行。社中员工口粮,也照实际人数拨给。就这样,《宁海民报》复刊才获得基本保证。是年6月,《宁海民报》与宁海各界重行见面。

  是年9月,我将《宁海民报》所受的困难,如实函告上海旅沪同乡严苍山先生(宁海人,时在上海行医)。先生平时急公好义,于家乡公益事业,极为关心,尤注意《宁海民报》的前途,复信对我充满了同情。经他大力支持,在上海各同乡间开展了筹募《宁海民报》基金活动,得到了旅沪巨商长洋郭永澜老先生的赞助,叫他侄儿郭履洲出面主持。基金暂定l000万,并及时把募得的基金,陆续汇来。绝处逢生,《宁海民报》才有了蓬勃的生机,我辞去了县府职务,回社工作,与社中员工同甘苦。

  1946年秋,经理竺仁静君,组织宁海文艺青年联谊会,会员多达500余人,都是宁海旅外大中学生,分布于甬、沪,杭、南京、北京,远达香港、新加坡。因会刊《文谊》发表进步文章,遭到当局的猜忌,竺君于1947年初被驱逐出境;采访王从行又辞职他往;此间,又逢竞选伪国大代表事件突发。风波迭起,国民党内讧激烈,宁海分郭(履洲)(士珍)两派,同胞操戈,各不相让,《宁海民报》处境困难。更兼当时币制混乱,万元不值半文。物价一日数变,斗米亿元,尺布千万元,钞票用麻袋装,社中经费不继,动遭牵掣。员工难以长时期枵腹从公,迫不得已,只得于1948年元旦,宣告停刊。唯一的一张宁海报纸,无奈又与宁海群众告别。

  总之,《宁海民报》自19335月创始至1948年元旦停刊,中间虽稍有间断,时间长达15年,在当时县报历史上,也属罕见。我则自始至终,参与其事,在个人的生活道路上,也留下了一串浅浅的足印,深深感到故乡人给予我的温暖。夜半醒来,记忆犹新。前尘影事,历历在目。如今,年事已老,旧梦尚温。抚今追昔,感慨万分。

                         (曾载《宁海文史资料》,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