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抗日培养干部的凤湖中学
发布时间 : 2013-09-12  10 : 34 作者 : 毛元仁 陈芳华 字号 : [] [] []

创办凤中前奏

镇海失守后,国民党镇海县政府(县长黄大梁)流亡于宁海山窝里。他们为了征敛捐税钱粮,在镇海江北设立一个“镇海县江北办事处”(下简称叫“北办”)。第一任“北办”主任汪立本,任职半年,即搜卷巨款、挟姘妇潜逃上海。1942年,黄大梁改派张志飞为“北办”主任。李长来(中共党员,原名侠民,镇海横河人)通过一位地方人士的推荐,被委为“北办”副主任(并兼庄市区区长)。中共地下党员戚铭渠任龙山区区长,党员虞天石任“北办”指导员。张志飞当时虽然是个国民党员,但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正义感,因赞成国共合作抗日,险遭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暗害,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下,毅然投身于革命队伍,以后又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因此,“北办”名义上是镇海县政府的派出机构,实际上控制在我们地下党的手里。

当年,我淞沪游击队已在三北建立抗日根据地,进而开辟四明,百废待举,各条战线上都迫切需要大量干部。中共慈镇工委就于1942年夏,在龙山区凤浦岙资敬庵举办第一期小教暑期训练班。李长来、戚铭渠、虞天石等负责领导,由区内教育界人士郑芳华出面主办,李长来自始至终主持训练班的教育工作。参加训练班的人员,多是龙山、庄市、庄桥等三区小学教师和失学失业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部分来自镇海江南大碶区的,共约五六十人。学习内容,有抗战形势、现代世界史(着重介绍苏联革命)、现代中国革命史(着重介绍中共党史)、哲学基础知识以及抗战教育等等。通过学习,大大激发了参加者的抗日热情,也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培养了一批地方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结训后,吸收一部分青年在慈镇县做民运工作和小学教师。

学校建立经过

但是,这种训练班,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抗战革命事业对干部的需要。慈镇县工委为培养抗日青年,免使乡村小学毕业生到城市里去接受日寇所强加的奴化教育,拟办一所中学(这也是地方人士的普遍要求),报经三北地委书记王仲良同意,由北办和龙山区署出面,发动所属乡镇长和地方士绅,集会筹商,决定在龙山所设立一个初级中学。为隐蔽学校的面目,成立学校董事会,由龙山全区乡镇长为董事,公推龙山所士绅朱祖燮为董事长。校址借龙山所的巩院,以当地有一凤浦湖,而定名为“凤湖”中学,并冠以“私立”二字,使它在敌、伪、顽各方都能牵制的复杂环境下,不为他们所注目。国民党县政府方面,还通过“北办”去备过案,作为镇海县立中学的江北分部,以取公开合法的地位。但实际上凤中和县中没有任何关系。

校长人选,由朱祖燮向董事会提名,请郑芳华担任。因郑是龙山区山南人,在山南乡镇长间有一定地位,而山北方面,李长来、戚铭渠等也比较了解他,认为这样的人,各方面都通得过,便于应付复杂的政治环境。

学校经费,由龙山区各乡镇以田亩捐方式摊派筹集,“北办”也在税收中拔出一部分粮款,作学校经费。同时为了避免盘踞在山南蟹浦镇的伪镇北保安团姚华康的干扰,朱祖燮提出,董事会聘姚为名誉董事,并要他从搜括来的民脂民膏中也拔出一部分钱来,充作学校经费。学校经费,粮谷收支,全由朱祖燮经手。

学校的策划筹办工作,李长来出了很大的力,虞天石也参与其事。教务与总务工作,则由李健民(党员)陈文舟(党员)分别负责。在学校筹办的过程中,张志飞、戚铭渠都很关心重视,大力予以支持。

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于1942年秋按时开学。当时开课三个班级:一年级一班,约50人,二年级一班,20余人;三年级一班,10余人。学生来源,除了龙山所附近的以外,还有来自山南各乡镇,以及洪塘、慈北等地的。附近的走读,远地的寄宿。

第一学期的教职员:林世堂任教导主任兼教国文,李健民教史地,王赐恩教英语,王载(即王伯喧),李良栋教数理化,魏均长教音体劳美兼生活辅导,陈文舟任总务兼女生指导。为使学生以后工作和就业的方便,添设商业簿记和教育学两学科,聘请兼课教师虞金迅和魏约平担任。学期中途又增聘吴永禄为音乐教师。

学校公开是一所普通中学,实际上带有青年干部训练班的性质。教育方针除一般的文化课程以外,着重政治思想教育,初步灌输马列主义和坚持抗战,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参加抗日革命工作的热情,以达到培养革命干部的目的。但当时聘请的教职员,政治思想状况还相当复杂,其中有进步的,有中间和落后的,还有个别顽固反动分子。因此,开始时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公开提出来施行,只能通过教师中的党员和进步分子,随时在数学中隐蔽贯彻,或者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宣传教育。为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教职员中间常有奥妙、曲折而又尖锐的斗争。

在第一学期中,著名文化人黄源,由苏北来浙东抗日根据地工作,曾来凤中住过一个星期,学校请他对全校师生作过报告,并和一部分师生作过交谈,这对学校实施抗战革命教育,起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第二学期(1943年春),林世堂、王赐恩因不适应当时迅猛发展的局势,自动辞职。当时经“北办”同意,改任李健民为教导主任,并调来毛元仁(即毛祟芳)为国文教师。这一学期,教职员中的进步力量,已占绝对优势。音乐教师吴永暄,在课内课外积极教唱抗日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大大激励了全校师生抗日、革命的热情,也振奋了当地的人心。

1943年起,慈镇县工委在凤中开始建立了党支部。李健民任支部书记的五、六月间,党支部先后吸收毛元仁、王伯喧入党。在学生中间,三年级学生蔡彦博已于194212月入党。陈文舟同志是秘密系统党员,她在暗中配合工作。于是党的教育方针得以充分贯彻。学生备有两套教材,一套是书店买来的普通的中学课本,一套是李健民自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讲义,以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语文课则选用浙东区党委机关报《新浙东报》作教材。地理课主要讲抗日战争和苏德战争形势。

但是,在教学问题上还是有斗争的。董事长朱祖燮深怕学校办得太红,硬要开设一门三民主义课程,并要魏约平(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当教员。但学生们不愿意。为了不搞坏统战关系,我们耐心地做了思想工作,要他们照顾大局,就浪费一点时间,听听魏约平的课。

学校除了上课外,尽可能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投入火热的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中去。担任学生会主席的蔡彦博同学,起了骨干和带头作用,遇到三五支队过境时,学生们争前恐后地和当地群众一起参加劳军活动,举行军民联欢晚会,女同学还和当地妇女会一道,为部队同志缝补浆洗衣服。在平时,同学们也经常组织和群众联欢,演出抗日活报和歌唱抗日革命歌曲。我们多次带领学生去听部队首长(何克希司令员等)的演讲。学校象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师生同学,亲如家人,到了寒假、暑期,好多同学都不愿回家,有的到家里去转一转,就回校来参加活动。大家意气风发,互相鼓励,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有的同学不等毕业,就要求参军。那时有两个同学,个子还小,把步枪倒挂在肩上,还要触在地上。部队起先不肯收,经他们苦苦要求,终于获得批准,光荣地参加了三五支队。

在日伪眼皮下办学

1943年夏,上级党委指示:以凤湖中学教师为骨干,举办第二次小教暑期训练班——当时改称为暑期救育研究会。地点设在龙山所演进小学,由浙东区党委派来的黄源、顾春林两同志和凤中支书李健民一道,具体领导。参加的有慈镇县山南、山北的小学教师和一部分失业失学的知识青年,以及凤中的部分学生,人数大约百余人。学习内容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黄源同志作了一二次关于抗战形势的演说,讲到国民党反动派几次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破坏团结抗日的罪行时,声泪俱下,听者莫不激动愤慨,高呼:“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等口号。这次研究会,对慈镇县山北、山南地区的抗战教育事业,又起了一次推进的作用,并且吸收了一批青年入党和参加工作。

1943年下半年,凤中又招收了两班新生,有来自定海县海岛滩墟和金塘的学生,学校的班级和毕生人数增多。教师经过暑期研究会的学习,二三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抗日革命教育,特别是浙东抗日民主根椐地形势的胜利发展,师生们工作学习和革命热情也随之而不断高涨。凤中越办越兴旺了。这座红色中学的声名,逐渐传扬开去,《新浙东报》也作了有关凤中的报导,这就引起了敌伪的注意和嫉视。

这里要补述一下凤中所在地龙山所的地理环境。龙山所傍山沿海,是山南山北的咽喉。山北面是我山北游击根据地。山南面是姚华康的势力范围。朝东一公里半的邱王村,有他的据点,再过去五公里的蟹浦镇,是他的伪军团部驻地,南越雁门岭,离到他的另一据点河头市,也只有二三公里。三地伪军如奔袭龙山所,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处在这样一个中间地段,使学校的党支部保持了高度的革命警惕性,时刻作好应变的准备。

应变的办法是:教职员办公室和阅览室里不公开放置敌、伪、顽以为是“违禁”的进步书刊,每个学生都自备一只小包袱,称做“应变包”,内藏所谓违禁的书册教材,上课时打开包袱阅读,下课时就包起来。一有情况,立即将小包袱交给班长,用一只大包袱包起来,然后拿到一个指定地点放入一对箩筐内,等各班包袱集中后,由一个指定负责青年工友,挑到学校后面荆棘丛生的荒地里草舍棺材中藏放。等“警报”解除后,去取回发还给大家。这对箩筐连同一根扁担,严格规定放在一个地点,不准另派用场。这个办法,经常演习,以防不虞。有一次伪军第十师路过龙山所,并在学校里驻扎过夜,由于事先得到情报,迅速作好应变,没有暴露片纸只字。大家受了一场虚惊,也经受了一次实际的锻炼。

汪伪军突然袭击

1943l0月,伪镇北保安团团长姚华康已察觉凤中的性质,并表示要采取行动。朱祖燮得悉这一情况,向学校通报,并提出要学校来一个“冬眠”。师生们的回答:为抗日,干革命,不怕杀头,不同意“冬眠”。一方面,格外提高警惕,加紧应变准备以防敌人突然袭击。25日凌晨,在伪军团部驻地蟹浦镇一家商行里办事的进步青年虞振若,得知伪军在早上三点钟集合,有可能奔袭凤中,就马上骑着自行车抢在伪军前面来通知学校。学校立即唤醒睡梦中的同学,要大家仔细检查,不留下一份抗日资料。果然时隔不久,姚华康亲率伪奔袭而来。四周架起机关枪,把学校团团包围。伪军进入学校后,就将教职员集中监视起  来,同时进行大搜查。那天正好有一位龙山区署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住宿在女同学的宿舍里,大家担心伪军如果要点名检查,就会出问题。幸亏陈文舟同志急中生智,想到有一个女同学正巧请假未回,让那位女同志冒名顶替一下,也许可以掩饰过去。她就向伪军提出,要到厨房去准备同学们的午餐,总不能让同学们饿肚子。伪军没法拒绝,只好同意。陈文舟到了厨房,就立刻嘱咐那个应变的青年工友,要他设法把信息带给请假的女同学,不要到校,再告诉那位过夜的女同志作好冒名顶替的思想准备。果然,姚华康命令全体师生都到大礼堂集合训话,杀气腾腾地一个个点名,那个女同志沉着地冒名应声,一点没有露出破绽。

伪军搜了大半天,也搜不出一张纸片,后来在办公室里找到一部《鲁迅全集》,就说:“这是反动书籍”。我们说:“这书刚从宁波某书店买来,如果是‘反动的书籍’,宁波当局为什么会允许出售?”姚为之语塞。这时,朱祖燮来拉姚华康去他家午餐,姚也实在捞不到一根稻草,无奈离去。

但姚华康并不就此罢休,限定三天内,要把学校迁到他的据点山南蟹浦镇去。凤中党支部立即向县工委汇报,县工委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姚华康这样干,是配合国民党军队向我四明山根据地大举进攻的一种行动。因此向地委报告后决定:要凤中速作准备改办一个流动训练班,向西边安全地区迁移。根据自愿原则,让年龄稍大的同学,报名参加,教职员中愿意参加工作的,到西边中心地区去另行分配工作。

到了姚华康三天限期的最末一天晚上,县工委员戚铭渠率领武装部队来到凤中,掩护师生安全西撤。撤离前并对全校师生讲了话。他愤怒地斥责汉奸姚华康卖国求荣,破坏抗日学校的罪行;鼓励大家要发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坚持抗战,赶走日本强盗,建立新中国。师生们激昂地高呼口号:“打倒汉奸姚华康!”“我们决不向汉奸卖国贼屈服!”“我们要抗战到底!”

戚铭渠同志讲话后,师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将重要校具、图书和个人行李,搬到开来的两只大船上;搬不尽的小量笨重校具(桌椅板凳等)都用油墨写上“打倒汉奸姚华康”等标语。以后姚贼来搬运这批校具时,标语亦随之而带到蟹浦镇,一时传为笑柄。

凤中师生西迁后的第二天,一部分还留在龙山所的同学,又举行演讲、游行示威,张贴标语,强烈抗议汉奸姚华康破坏抗日教育的罪行,充分显示了凤中同学抗日爱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部分师生被迫西迁

随学校西迁的教职员,有李健民、陈文舟、毛元仁、王伯喧、吴永禄等五人。到了我们的中心地区后,李、陈、吴三同志,即由县工委另行分配工作。毛元仁、王伯喧负责办流动训练班。西迁的同学,共约六、七十人,其中有一部分直接输送到四明山去参加工作,编入流动训练班约三十余人。

流动训练班采取半军事化的形式,全班分成四、五个小组,各小组选出正副组长,又从全班中选出正副班长。正副班组长分工负责管理学习和生活。师生一律轻装,随带两个饮事员,料理伙食。为了避免敌人的袭击,在龙山区的中心地段田央黄、庄黄、海甸戎、范市、潘岙等几个村庄间流动学习,每隔五天或一星期就转移一个地方。课程和教学方法,都作了改革。课程以政治、语文、数学为主。数学课由教师讲解;政治课与语文课结合起来,以自学为主,指导同学们阅读《新浙东报》等革命书刊,并组织讨论。有时在驻地和附近的学校师生举行联欢活动。全班师生情绪稳定,始终保持着蓬勃、活跃的气氛。到12月下旬,县工委指示,敌伪军将到三北地区“扫荡”,同时考虑到天气已经寒冷,青年同学生活有困难,训练班办理结束。

流训班结束时,有十余个同学同时光荣地加入共产党。由龙山区委直接办理吸收入党的手续。流训班结束后,全体师生都由县、区分配工作,分别走上了各条战线的革命工作岗位。

凤湖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已成为革命的一座熔炉。就拿音乐教师吴永禄来说,宁波沦陷后,他为生活所迫,在一家叫“绿宝”的咖啡馆里当乐队指挥,与经常到那里跳舞的伪军头子姚华康相结识。后来他失业了,由姚介绍到凤中来当音乐教师。吴永禄进入凤中后,就似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团结抗日的革命环境,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严酷现实,促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丢弃了咖啡馆里那些靡靡之音的黄色乐曲,教唱了大量的激励人心的雄壮的抗日革命歌曲,在学校培训革命青年中,起了重要作用。姚华康摧残凤中迫令学校搬到他据点里去时,这对凤中全校师生是一个考验,对吴永禄来说,是跟汉奸姚华康走,还是跟共产党走,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他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决定跟党走。因此在凤中西迁后不久,凤中党支部就吸收他入党。从此吴永禄就坚定地献身于革命。再如凤中董事长朱祖燮的独生子和国民党区分部书记魏约平的儿子,经过凤中这座革命熔炉的锻炼,也都毅然奔赴四明山,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解放区坚持生存

现在再记述一下山南凤中的情况。

当姚华康率部奔袭搜抄凤中后,就把校长郑芳华扣留起来,声言若学校不南迁就要将他枪毙,并叫虞顺根回来通知,要学校师生立即作南迁准备。三天后,当姚听到凤中革命师生已西迁到中心地区,并且举行了游行示威,就更为恼火,立即派伪军到龙山所将留下的一些桌儿板凳等校具搬迁到蟹浦镇,并将郑芳华继续扣押,迫令他在蟹浦镇复校。

姚华康死要面子,这所学校是一定要办起来的,与其让学校落在他的“政工室”那批小汉奸手里,让他们去奴化青少年,不如接手继续办下去。在这种情况下,郑芳华只得和姚华康作了妥协。旋即商借蟹浦小学为校舍,请朱鑫章、金葆璇、余天德为教师,胡汉庭(中共党员)为总务,招收家住山南的一部分学生,仍沿用凤湖中学校名,勉强开学,维持到学期结束。

1944年上半年,为了使学校离开伪军姚部据点远一点,以校舍不敷应用为由,商借原曲塘小学的校舍,将曲塘小学迁到附近庙戴祠堂。同时将曲塘、通德两个小学的高年级并入凤中,添设高小两班,又续招初中一、二、三级插班生。这时我党政领导对这所学校也开始注意关怀,指示地下党员打进去担任教职:这一学期,郑芳华聘请朱一靖为教导主任,戴襄钦为总务,郑若谷(党员)、郑昌侨,曹依萍,陆昌明等为教员,郑若谷兼学生生活辅导。他利用这个职务之便,在学生中组织进步团体,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绩。

1943年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浙东行政委员会成立。于次年相继成立慈镇县政府,把龙山区的山南部分,加慈溪县庄桥区的一部份,另建一个沿山区,委毛元仁担任区长。中共慈镇县委指示毛元仁与郑若谷建立关系,经常和郑芳华、朱一靖、郑若谷,胡汉庭等接触,关心支持学校的工作。与此同时,浙东行政委员会文教处处长黄源也有信鼓励郑芳华等认真办好学校,在敌后坚持抗日教育。

这时候学校已有学生二百余人,办得比较象样了。可是处在敌伪军的鼻子下,不可能公开进行抗日救国教育,也不能编印抗日教材,只能由教师结合国文、史地等课文,口头讲述古代抗异族侵略和民族英雄的故事,以及近代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又采用隐蔽的形式,在课外向学生话述国内外战争形势,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念。还在师生中秘密传阅《新浙东报》和党的宣传书刊。当时姚华康“政工室”的夏伯光、李敬等爪牙曾千方百计想抓住把柄,进行威胁和陷害,由于全校师生团结一致,采用各种办法对付,使他们阴谋未能得逞。

19457间,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在上虞城内召开第一次中学教育会议,由黄源、楼适夷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春晖中学等数校。凤中由郑芳华、郑若谷、金葆旋为代表,秘密前去出席。在会议上郑芳华作了发言,介绍凤中在敌占区反动势力高压下,如何坚持实施抗战教育的情况,得到与会者的赞许。会议结束后,郑芳华等在回校途中,见到了《新浙东报》的号外,报导日本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欣喜若狂。回到学校,又得知浙东新四军主力和地方部队正在准备进军收复宁波、镇海、慈溪三座县城,郑芳华等便积极动员地方青年组成随军服务团,并输送了一部分学生去四明山鲁迅学院学习或参加地方工作。9月下旬,浙东新四军奉命北撤,山南凤中就随之停办。

最后抄录一首一位凤中同志写的《凤湖曲》,作为本文的结尾。

伏龙崔巍,凤湖澄碧。思往昔,巩院桃李,一时多少英杰。师生同志,笑傲风霜雨雪,相勉学马列。结伴从军去,慷慨赴国难,愿抛头颅洒热血。山南山北战斗频,姚江甬江春潮急。

(本文完稿后,曾请当时中共慈镇县工委成员之一戚铭渠同志审阅,他提供了当时党内有关决定等材料,使内容更为翔实,特此志谢!)

                                          198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