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光复前后之斐迪学生
发布时间 : 2013-09-10  09 : 29 作者 : 陈里仁 字号 : [] [] []

宁波江北岸斐迪学校是一所英帝国主义办的教会学校,从创办到那时已有五十年历史,披了宗教外衣,以办学为名,对中国人实施奴化教育和引诱学生入教。那时学生有一百三十余人,校长英人雷汉伯,教导主任本国人袁履登,向来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不许学生自由集会和参加校外政治活动。自从1907年绍兴大通学堂发生校长秋瑾烈士牺牲事件后,浙省满清官吏阿附清廷意旨,对本省一切学校,认为是革命来源地,所以倍加注意,防范极严。斐迪当局恐学生参加革命党,课程里没有兵式体操,只准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候踢足球、打木球、拍网球等,作为体育锻炼。

公元1911329日,广州革命党人起义,围攻督署失败,黄花岗七十二位烈士壮烈牺牲,报纸发表消息后,斐迪同学们都义愤填膺,革命思想也日益浓厚起来了。大家认为中国要富强,就必须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因此校中阅报室每天午饭后有许多同学去阅读,尤其对有关革命的消息最感兴趣。然而那时同学们的爱国思想亦有差别,中学部同学的思想多数比较热烈;大学预科和大学部有些同学比较冷淡,他们认为只要学会了外国语,毕业后到上海去做买办或洋行职员,可以拿高薪;还有一部分教会子弟的同学们,认为革命成功了,外国人赶跑了,于他们教会没有好处。其中也有少数人赞成革命的。

1911年上学期中学部学生,向史地教员朱昌珪老师要求,在正式课程之外,讲解《扬州十日记》和《嘉定三屠记》等历史,这些历史料都是记述满人统治者入关时镇压和屠杀汉族人民的情况。这位朱老师秀才出身,年龄将近五十岁了,可是他的思想比较别的老师进步得多。平时他研究《孙文学说》一书,此书即三民主义的基础,颇有心得。他又喜欢阅读《明季稗史》,这书都是揭发满清进关后残酷行为的。果然朱老师接受了我们的要求,每天在正课讲解完毕后,就开始讲解上述史料。同学们听了,对满清政府更加愤恨起来。校长雷汉伯在巡视教室时候,只知道里面朱老师在教读正式课程,一点也不知道里面正在研究革命文史资料。

这年下学期开学后,我们中学部三、四年级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共有十余人,姓名尚能记忆的,如马宗德、马宗裕、姚传法、戚正成、刘颐年、胡咏骐等。大家商量要想参加革命,必须学习兵式体操;担任做敢死队去丢炸弹,必须先学会跑步。校里既没有体操教师,怎么办?我们决定请马宗德同学担任教师,因为他是杭州陆军讲武堂附属小学毕业的,《步兵操典》一书已学过了。我们每天早操二小时,时间是早晨四时卅分至六时卅分。至于学校作息时间是六时卅分起床,两不妨碍的。每天早晨由二位同学轮流手提火油灯喊人起床,以免失眠迟到。

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有些省份响应了,那时同学们欣喜万分。有一天,二年级同学金贤绍接到上海友人邮寄一信,信背标题年月日处,写着黄帝纪元4609年某月某日。从这点来看,上海学生界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可是这信收到后,被教导处知道了,当天晚上将金贤绍喊去,袁履登对他训斥一顿,说“现在宁波尚未光复,这事倘被满清官厅知道了,是很危险的,要将你当做革命党逮捕去,岂非白送了性命?”同时责了三下手心,以示薄惩。

农历九月十五日(1911115日)那一天,宁波光复了,学中杨觉曾、金贤绍二人首先割去了发辫。随后一星期内大部分同学陆续割去,可是尚有一部分不肯割的。有几个同学组织一个“敢死队”专剪同学们辫子,有软剪、硬剪、偷剪种种办法,结果剪去了二十多条。有些同学为什么不肯割发辫呢?他们当时思想情况:第一种是本人胆小,有害怕心理,恐怕将来满清反攻过来,辫子剪去了当作革命党人。第二种是家庭父兄是清廷官吏或科举,很顽固,不许子弟剪辫,因此不敢违抗家长命令。第三种是教会牧师、传道师和洋行职员的子弟,对革命不感兴趣,暂时保留辫子,意存观望,待全国光复再剪未迟。这说明,我们一般同学对革命认识和思想情况,在剪辫子一件事情上都反映出来。同时还有一件可笑的事,有一位姓应的同学,他不肯剪辫,将发辫盘作一髻在顶上,戴上了一顶鸭舌帽来遮掩,我们软劝硬说,他始终不肯剪辫。有一夜,我们乘他在床上熟睡时候,一刀割去大半截。次日发觉后,方把剩留的一部分肃清。

十一月七日宁波军政分府成立了,教导主任袁履登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在那一天,我校全体同学排队到军政分府道喜。从这天晚上起,接连三夜举行提灯会,庆祝宁波光复。

                                      1981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