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辛亥革命前后传闻
一、“假革命”和“好兵头”
1911年11月8日余姚光复之后,县知县前途未卜,向余姚士绅提出了交印、让位、回家的要求,但无人敢于接受。这时有一位叫邵芝舫的表示愿为“摄政”。不久的一天,来了一位姓胡的女性,自称是革命党,来姚接收政权。士绅们大喜过望,立即在新公所设宴欢迎。当然,怀疑者有之,早已派人去省里探听实情。宴请之际,消息报到,说“省里从未派人”。原来是一个“假革命”,邵“摄政”连呼××(屠夫名字)前来把她杀了,“假革命”跪地求饶。士绅们既怒又感杀了也太过份,就把她放了。
紧接着又有一位叫王国治的新兵头目,被王金发从绍兴赶走。率部百余人路过余姚时,因余姚士绅要求留下,维持余姚秩序。王被劝住,驻进县府内,其他士兵住在县衙门旁的都司衙门内,门口还放着二门大炮呢!处在无政府状态的当时余姚,他和他的部下既不为非作歹,又确实起到了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王国治被称为一位“好兵头”。
二、“警察剪辫子”,“县官放小脚”
“男剪辫子,女放小脚”,本来是件好事,可是在还不明事理的老百姓来说,不免产生抵制、逃避、甚至反抗之事。这样就发生强制剪辫的情况。为了执行上头命令,警察在上街巡查期间,都带有一把剪刀,凡遇上长辫子者、强行剪去。有的远见警察,连忙盘起辫子就逃;有的被剪去辫子,大哭大嚎,痛不欲生。余姚城内剪辫数天后,门可罗雀,老百姓不敢进城了。
有个叫吴国恩的,不知从何谋取了一个县知事头衔。他推行女子放脚别具一格。把豪门富户的夫人、小姐,用轿子抬进县衙门,又抬上城隍庙戏台,由县知事亲自把她们脚上的裹脚布放掉,引起群众的哄笑。其中有一名妇女,认为这是受尽奇耻大辱,回家上吊自尽了。省里得悉此事,把吴县知事撤职查办。
三、“县官一问三不知”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从上海到杭州,三天后,19日又乘船到绍兴,22日清晨去曹娥,渡曹娥江至百官镇,再换乘火车经余姚去宁波。在途经余姚时,民众由县知事王嘉曾率领到火车站欢迎。但是孙先生没有下车,就在车厢里召见王嘉曾谈话。孙先生问:“余姚有多少人口?”王嘉曾茫然不能答,只随口说了句:“不知道。”孙先生又问:“余姚有多少土地面积?”王嘉曾又是一句“不知道”。孙先生想,做了县知事,连这两桩最起码的政务数字也说不出,究竟知道些什么呢?于是又问:“那末就凭你所知道的告诉我一点好吗?”王嘉曾毫不思索地说:“余姚县的每年田粮共有七万两(即田赋,以银两计算)。”孙先生听了,“呀”的一声,接着说:“你们做官的只有向人民要钱的事才知道!”说着,令王嘉曾下车。火车即直开宁波。
(姜枝先)
识时务的镇海知县爷
我的母亲顾秀贞于1904年随先父至镇海基督教堂中襄助教务。在教堂内附设斐迪女校,为镇海最早的女校。镇海知县孙文诒拟在县署内等设男女学校各一所。我母亲应聘前去主持女校工作。就读学生多为官绅富商子女。
1911年月10月10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在镇海的革命党人及维新志士,也积极活动。当时镇海县立小学校长金鹿笙、校董李善祥、唐爱陆等都是革命党人。他们密议,以新成立的镇海商团为光复之武装力量,同时对镇海炮台司令部、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进行策反起义。商团团长沙筱泉、教练沙志和(炮台司令部教练兼)、总务倪祥森分头进行,沙志和负责策反炮台司令张伯岐①,倪祥森策反知县及船捐局长等。倪系基督教信徒,与我父母为至交,曾任教县署女校,熟悉知县夫人。经过接触,对知县等人晓以大势,告诫他们:只要不做不利革命之行动,即毋须惊恐,革命党人不会伤害。又悉孙知县是上海人,故暗示他们,不如及早携眷去上海暂避。
在11月6日镇海光复时,孙知县早已避走,水陆军队及炮台都以民意为归,镇海终于获得和平光复。②
(范爱侍)
注释:
①当时镇海炮台司令为刘继泉。
②本文部分材料,由倪祥森之弟倪德昭所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