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南词、四明宣卷及其它
袁元龙 白 岩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21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四明南词


    一、四明南词的起源


    四明南词又称四明文书,是流传在宁波、上海一带的民间曲艺。
    不少人认为,它起源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解放前,宁波南词界藏有师承图一幅,尊奉李龟年、雷海青为鼻祖(应毅《漫谈四明南词》)。但李、雷与四明南词究竟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和影响,至今很难找到确证。
    也有人认为:四明南词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因为自那时起,宁波南词界就有师承谱系可寻。但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一面津津乐道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听过四明南词,一面又说四明南词发韧于道光年间,岂非矛盾?
    再一说,说它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有几个具有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组织“丝竹歌咏社”,借弹唱为名,相聚一起,以抒发反清复明之情。到了道光年间,渐渐转为专业,公开演唱。据我市曲艺界前辈陈莲卿回忆,他学艺时老师是这么讲的。
    我们比较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二、“四南明词 ”名称的由来


    南词,过去泛指宋元明南戏、南曲或昆曲,如明代徐渭(文长)撰有论述南戏的专著《南词叙录》,魏良辅有论述昆曲曲律的《南词引正》。清以后则常指弹词,如苏州艺人马如飞作有《南词小引》。部分渊源于滩簧的剧目,也有称为南词的,如赣剧中的“南词花滩”等即是。这里所称南词,是专指“四明南词”而言。
    据陈莲卿等口述,祖辈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提出要听“四明文书”。当时的制台(总督)惟恐其中夹杂反清内容,弄不好要惹出祸祟,所以特别慎重,先由制台试听,在确认没有问题后才进呈御听。据说当时有三位艺人应召说唱,书目为《果报录》、《玉蜻蜒》和《雨雪亭》三出。乾隆听了很满意,称赞为“南方词好”,从此改称“四明南词”了。
    当地还有一种甚为流行的说法,说是乾隆皇帝曾来宁波,住在白衣寺附近的章状元(章鋆)家,就在那里聆赏了四明文书。遍查宁波(包括鄞县)方志,没有这个记载。皇帝出巡是件大事,如果确有其事,纂修方志时是不可能疏漏的。但既然有此一说,姑记之备考。

    三、崇德社与引凤轩


    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宁波出现了四明南词艺人的第一个行会组织一一祟德社。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戴春生、李茂新。乐器主要是三弦,辅以扬琴、琵琶,叫“三大件”。稍晚一些,即距今约百年左右(同、光年间),镇海出了一位南词艺人沈阿如,他擅长凤凰箫,开始以凤萧配乐,从此南词的伴奏乐器就由三档增至五档(还有一档是二胡)。凤箫音色柔和文雅,配南词很合适,因此深受听众欢迎。但凤箫较难入门,曲艺界有句俗谚:“凤箫两头空,会响一半功”,说明掌握凤箫吹奏技术的不易。
    崇德社对社员要求颇严,没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人物,不允许入社;当然,行会之中,难免有门户和地域偏见,因此引起了一部分南词艺人的不满。不久,有人另树一帜,组织永裕社,称为新同行。参加新同行的以鄞县、奉化籍艺人为多。为区别于新同行,当地人就称崇德社为老同行了。
    新、老同行全盛时期,甬城共有南词艺人约280名(包括伴乐),多数聚居在城中新街和江东一带,也有一小部份散居于奉化、镇海、鄞县等地。
    光绪年间,又出现一个名为“引凤轩”的南词艺人组织。“引凤轩”弹唱南词不拘泥于陈法旧套,而是杂采其它剧种的曲调,有时兼唱小曲和京剧,表演手法也灵活多样,比较富有革新精神。

    四、四明南词的“五公座”和“五柱头”


    清末民初,宁波南词界涌现出五位艺术精湛的艺人,被尊称为“五公座”。他们是陈金恩、陈梅卿,虞锡堂、戴善宝和滕咏清。后来虞锡堂去世,以何桂章补入。何桂章与陈金恩均能弹善唱,称为“开口弦子”。后来何桂章去沪献艺,因其嗓音圆润,腔调多有翻新,声誉雀起,人称“宁波梅兰芳”。今甬剧团作曲邵孝衍处,尚存有何的留声片数张,内容为《玉蜻蜒·求签》、《果报录·试唐》等。
    我市曲艺界老艺人陈莲卿是陈世卿的学生,属崇德社一系;已故老艺人柴彬章是陈昌浩的学生,初入引凤轩,后进崇德社。
    四明南词的曲调丰富多采,全部曲调有100多种,常用的20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有平湖调、赋调、词调、紧赋调、紧平湖调五种。这五种最常用的曲调被称为“五柱头”,就是五大支柱的意思。其中以花腔最为动听,如开篇《西湖十景》,用的就是平湖调中的“凤点头”、“水底翻”等。另外,伴奏的乐曲也可以单独演奏,专供音乐爱好者欣赏,如《将军令》等。

    五、四明南词的特色


    总的来说,南词可概括为一个“文”字。它的唱词典雅,当是经过文人再创作而成。有些言情的内容,也写得词藻雅丽含蓄。如《果报录·试唐》中有这样的唱句:                
    恨只恨咫尺画堂深如海,
    只落得月明空照半衾床。
    害得奴,心如醉,意难忘。
    牵撚有丝万丈长,
    奴家枕被半空床。
    又如《果报录·品箫》:“听他吹的一曲《想思引》,如悲如泣情溶溶。莫不是再世萧郎来引凤,难道化身湘子出九重?”①
    从伴奏的乐器来看,也都是用音色柔和的“文乐器”(“文乐器”一语为南词界行话)。
    四明南词使用的乐器最基本的为三弦、扬琴、琵琶三档。说唱者居中坐,操三弦,右座扬琴,左座琵琶。后逐渐发展,增至五档、七档、九档、十一档。五档是右二凤箫,左二二胡;七档右三加阮(“阮”形似月琴,但体积比月琴稍大、颈长),左三为大弦(即二弦);九档加双磐、笙;十一档板鼓和筝(板,为柝板,鼓是小竹鼓。左手持柝板,右手敲竹鼓。持板、鼓者坐右五座,弹筝者坐左五位)。

    六、四明南词的书目和演唱艺术


    现存南词书目30余种。其中较早的有《果报录》,比较流行的有《雨雪亭》、《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和《金顶白鹤图》等。
    上述书目在一般曲艺中概属常见。唯《雨雪亭》一书似为四明南词所独有。《雨雪事》的故事梗概为:宁绍台道道台苏佩与绍兴讼师盖文伊本是姻亲,后反目结怨成仇。苏佩死后,家遭回禄,子苏定芳从祖籍河南去绍兴盖家投亲。盖为报私仇,假意留定芳宿在园中雨雪亭内,命书僮送酒肴茶水侍候,实则暗中监视,准备在深夜加以谋害。此事被苏定芳未婚妻、盖文伊之妹盖秀英察觉,女扮男装放其越墙逃走。盖文伊发觉,急带家丁追赶,只追获妹妹盖秀英一一此时盖秀英尚穿着男靴来不及脱掉。盖文伊向其母告发,说妹妹不顾廉耻,伤风败俗,放走了仇家,定要处死这“贱人”。盖妻一面向夫“献计”,把盖秀英装入麻袋,黑夜偷偷沉江,这样可以神不知鬼不觉;一面暗中用了“调包计”,送小姐去奶娘家躲藏。以后,苏定芳中状元,索亲盖家。盖文伊吓得六神无主,最后向其妻求救,以苏盖两家结亲和好,化仇为亲为结局。全书共有40多段。
    南词的开篇短的只几句,长的可达数十句,个别的还可说唱半小时左右。短的开篇如《西湖十景》:
    毕竟西湖妙不同
    间株杨柳隔桃红
    远望青山重叠翠
    近闻南屏晚敲钟
    仅四句开篇就把西湖景色、特点勾勒出来。不但词句优美,而且音节铿锵。长的开篇,如《七仙斗宝》,可唱半小时左右。七仙,即金、木、水、火、土、酒、茶,斗法时各自夸说自己的本领和指责对方的危害性,颇饶风趣。
    南词的演唱艺术,在技巧上要求很高,演唱者既要自己操持,又要把生、旦、净、丑各类角色的声调,性格、表情刻划出来。虽然是一人独唱,但所造成的戏剧气氛却好象有许多人在同台唱戏一样。所以,四明南词是一种艺术性较强的民间曲艺。

    七、四明南词的衰落及其影响


    本世纪40年代起,四明南词渐趋衰落,主要原因是:1.词句不够通俗,入唱的多为词曲语言,不是大众化的口语,听众观众面较窄。2.书目不能推陈出新。建国后一般编剧作者,习惯上重戏轻曲,对南词的整理和改革往往忽视,他们所感到兴趣的,不过从中发掘一些能改编为剧目的素材而已。如果能象甬剧一样,整理改编出《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落雨娘要嫁》等一批受群众欢迎的本子来,那么四明南词的现状可能改观。3.老成凋谢,后继乏人。
    四明南词对当地其它剧种、曲种的影响如何?南词对甬剧的影响,说甬剧是在吸收四明南词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过分。南词中的优美曲调、丰富书目,多被甬剧所吸收。四明南词的“五柱头”,即平湖调、赋调、词调、紧赋调、紧平湖调,成了甬剧中基本曲调。甬剧著名演员贺显民、徐凤仙出于南词艺人柴彬章门下,先学南词,后转甬剧;另一著名演员金玉兰则是先演甬剧,再学四明南词。可见两者渊源之深。南词对宁波走书、宁波评书的影响,下文将论及,此处从略。

    四明宣卷


    四明宣卷又称四明宝卷。宝卷由唐代变文、俗讲和宋代说经演变而来,是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题材多为佛教故事,宣扬因果报应。形式以七字句、十字句韵文为主,间杂散文说白。有些宝卷则采自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如《梁山伯宝卷》、《白蛇传宝卷》等。
    四明宣卷顾名思义是流行在宁波地区的讲唱文学,它除了与其它各地流行的宝卷有共同之处外,还有自身的特点。
    一、地方性:它是用宁波方言来说唱的。
    二、广泛性:就宁波地区来说,流行极为普遍。解放前,已成为深入城乡各阶层、各个角落的民间艺术。它的本意是寓宗教于娱乐,或借此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但群众爱听的是故事情节,欣赏的是说唱艺术。
    三、从“帮腔”(和声)发展到简单的音乐伴奏。宝卷的开头都有程式。如《秀女宝卷》开头四句:
    秀女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善男信女虔诚听,增福延寿免三灾。
    另一部《如如宝卷》的头四句则是:如如宝卷初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在位齐心来恭听,去除八难永无灾。
    以上两种宝卷的开头立意相同,词句也大同小异。这两种宝卷均是宁波刻本和重刊本,故举以为例。
    四明宣卷编排形式,也是十字句(韵文)、说白、七字唱句(韵文)和帮腔——“南无阿弥陀佛。”中座者为主唱,左右为“帮腔”。
    四、宁波刻印的宝卷——四明宣卷——品种不少。今宁波市图书馆所藏《刘香宝卷》二卷本为清光绪元年浙江宁波三余堂所刻;《如如宝卷》为清光绪三十四年重刊,末有“宁波大酉山房印造流通”印记。总共尚存六种。
    据李世瑜《宝卷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记载解放前宁波刻印宝卷的书坊就有三宝经房、三余堂书庄、三五堂书庄、大酉山房、王正文书局,百岁坊书局、朱彬记书局、学林堂书局、林赓记书局、绣文斋书庄、美大书局、耕心堂胡、崇寿经房十三家;在余姚的也有聚文炳记书局一家,可见当时四明宣卷的盛行。

    宁波走书和宁波评书
    (一)宁波走书
   它由四明南词演变而来,以前叫莲花文书,在镇海的一支叫蛟川走书。
    宁波走书的形成,不过七、八十年历史。创始人为谢宝初。他在坐唱的基础上发展成为边走、边演、边唱,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创造了诸如赶路、摇船、梳头、开打等形象化的动作。第二代艺人有大阿庆、小阿庆、毛全福等。毛全福是著名走书艺人应兰芳的老师。第三代传人有应兰芳、王汉芳、陈荣棠等。第四代中以许斌章、徐小红最为著名。第五代走书艺人有朱桂英、范秀英、张剑萍,其中以朱桂英最为出名。
    宁波走书的基本曲调有四平调、赋调、词调、马头调(又名“还魂调”)、三顿五种,被称为走书的“五柱头”。其中四平调是最常用的曲调,善于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思想感情。演唱中可随时转调,四平调可以转为马头调,马头调也可以转为赋调。这样能做到不停场不冷落。赋调则多为文雅的男角——小生一一所唱。此外,还有所谓“三五七”(是表现勇猛刚强的曲调),也是向四明南词学来的。
    宁波走书的传统书目有《双连璧》、《白鹤图》、《胡必松》、《包公案》、《大红袍》、《雨雪亭》等五六十部,其中不少是从四明南词的书目移植过来的。
    解放后,在党的扶持下,宁波走书的演唱更加兴旺发达,成为城乡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之一。市辖鄞、镇、奉、慈、象(宁海暂缺)六县、市、区都有走书演唱组;在宁波市区就更多了,大约有三十多组。男子双档在1963年已有,许斌章等演革命现代走书,就是用双档。近闻余姚更有人试演男女双档走书,是又一种革新的尝试。数年前,省曲艺协会在天台国清寺召开了“宁波走书座谈会”,对如何创新和改革,以提高艺术质量作了探讨。
    宁波评话为南方说书的一种。传统书目有《武松》、《岳传》、 《大宋飞龙传》、《金台平阳传》、《包公案》、《大红袍》等数十部。近年来,有人改编四明山革命斗争故事以及当地民间故事如《王瑞伯》等作为书目,也很受听众欢迎。
    (二)宁波评话
    艺人著名的有张少策。张出身于说书世家,其父张阿策、祖父张阿林均为甬地有名评书艺人。此外,与张阿策同时的有楼世杰。后起的有郭鹏飞。他们都以嗓音厚实、口齿精楚、感情丰富、刻划人物形象生动细腻而受到听众赞许。
    四明南词、宁波走书、宁波评话为宁波民间曲艺的三种主要形式,其听众各有侧重。曲艺界流行着三句话:“南词唱华堂(指堂会之类),走书下农庄,评书进茶坊”是形象的说明。
    纵观宁波民间曲艺,以四明宣卷为最早,又以四明南词影响最为广泛深远。有人说,四明南词是宁波曲艺之源,是有一定道理的。
    宁波的民间曲艺,并不只限上述几种,本文仅就其荦荦大者而言。据作者在解放前亲见亲间,宁波尚有道教的一派的释道祝(俏称“念盘”),他们能说唱以仙道故事为内容的宣卷,也擅长“九面锣”等民间器乐。此外,解放前在效实巷一带聚居若干以吹鼓手为业者,也擅长吹奏和打击乐器。这些留待日后再作进一步探讨。
    四明南词目前濒临失传,今后如何抢救,我们认为,应抓紧组织力量着手进行搜集、记录、整理,积累资料,以后要作进一步研究就有基础了。有些书目和留声片、录音带,分散收藏于有关文化艺术单位、广播部门以及个人手中,最好能由市戏曲协会复制和集中,然后组织力量,分工负责,作有计划的整理研究。
    我们撰写这篇文章时候,曾得到陈莲卿、许斌章、金玉兰、李薇、邵孝衍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但限于水平,加以十年动乱,资料星散,错误和不完全的地方,尚希文艺界同志给予补充和校正。

 

                    
注释:
①:上述唱词举例均见大中华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