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春,我市火车站(现江北公园一带附近)建成了一座规模不大的戏院,取名兰江戏院(1937年迁桃渡路)。该院经理陈锡春听说绍兴有一副叫“高升舞台”的女子的笃班,演员年龄都在十二、三岁,文戏武戏样样会做。他带着好奇心,派人专程到绍兴聘请高升舞台来甬演出。当时的高升舞台班长裘光贤担心这群小姑娘学戏还只有一年,表演还很嫩稚,到城里演出怕压不住台,于是派人到绍兴某地,把出身于第一副科班已名闻遐迩的赵瑞花,从其他戏班中挖来担任高升舞台的“客师”①。这使高升舞台原来的头肩花旦筱丹桂,得以暗地里认真学习赵瑞花的表演艺术,而且学会了很多出戏。 筱丹桂首次在我市只演了一个多月。翌年第二次来甬,在兰江戏院演的时间更短,就匆匆转到乡村流动演出了。 1934年早春,筱丹桂随高升舞台第三次来兰江戏院演出。这次筱丹桂与同科班的姐妹们如老生商芳臣、小丑贾灵凤、小生张湘卿等的演技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她们不但会演越剧,而且还能兼演京剧、绍剧;尤其是聪明好学的筱丹桂,更能较好地掌握人物的性格。如在《玉蜻蜒》中饰王志贞“哭图”,她用带哭带唱的四工调“哭调”演唱,唱腔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很能感动观众。在京剧折子戏《泗州城》中饰 水母娘娘,飒爽英姿,“打出手”动作敏捷,矫健优美,变化多样。以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在宁波舞台初露头角。 这时,女子越剧“四工调”创始人施银花因婚姻不顺心,重返舞台,前来高升舞台当“客师”。筱丹桂与施银花同台演出,给了她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同年5月应杭州大世界的邀请,高升舞台赴杭演出三四个月后,筱丹桂随高升舞台第四次到我市兰江戏院演出。她在打炮戏《后朱砂》中饰巾帼英雄曹翠娥,与敌将金圈圈开打场面,她运用火爆激烈的战斗情绪,迅疾利落的武打动作,以表达出这位古代女将勇敢刚猛的性格。特别是演到她将中箭负伤的丈夫用左臂挟起时所唱的那段“梅花二凡”,曲调起伏跌宕,感情悲愤激越,气氛惊心动魄,犹如千丈瀑布奔腾而下,震颤着观众的心弦。筱丹桂在我市打响第一炮后,她的名字通过观众之口,迅速地流传开来。 然而,正当高升舞台在宁波渐渐打开局面的情况下,由于该班头肩老生商芳臣和老旦周宝奎等六名演员因学徒期满,脱离了高升舞台,使该班演员阵容大大削弱。高升舞台只得退出甬城,重返绍兴乡村演出。 1935年4月,筱丹桂第五次随高升舞台来我市兰江戏院演出。班长裘光贤除再次聘请施银花担任“客师”外,还把小高升舞台的全体演员也调到宁波,以加强演员的阵容。 当时,头牌花旦施银花已经身怀六甲,不久开始影响扮相。因此当排她扮演一些如小家碧玉一类的角色和《蝴蝶杯》中的胡凤莲, 《龙凤锁》中的金凤等时,就让给筱丹桂扮演。于是筱丹桂在越剧舞台上大显身手。 后来施银花辍演,筱丹桂开始挑大梁。她不仅以扎实的武打技巧,在越剧舞台上塑造了文武双全的侯月英 (《文武香球》)、勇敢坚强的白素贞(《盗仙草》)、豪爽泼辣的徐凤珠(《白水滩》),神通广大的张四姐(《摇钱树》)等武旦角色,为越剧舞台拓宽新路;而且还另辟蹊径,以演《武松与潘金莲》中举止轻浮的潘金莲、《香蝴蝶》中姿态婀娜的徐夫人、《果报录》中美艳多情的刁刘氏等“艳旦”戏著称。筱丹桂不仅扮相美,而且天赋佳嗓。她的唱,被当时观众赞美为珠喉玉音。她虽然学习和继承施银花的唱腔,但她能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既有吸收,又有创造,逐渐形成她轻松活泼,优美流畅,感情丰富,韵味深浓的演唱特色。尤其当她掼“四工调清板”时,字字清晰、句句传情,听她的演唱如饮佳酿,耐人寻味。 筱丹桂象一颗璀灿的明星,在甬江之畔初放光茫,引人瞩目。同年7月3日,高升舞台到规模较大的大光明戏院演出。当时大光明戏院经理谢志平觉得高升舞台原用“的笃班”’、“绍兴女子文戏”作为剧种名称似乎太土气,难登大雅之堂,故与裘光贤协商,把“绍剧”别名“越剧”易嫁给“绍兴女子文戏”。从此,在越剧史上破天荒地打出了“越剧”的旗号,筱丹桂也被谢志平捧上了“越剧皇后”的宝座。同年八月,应杭州大世界游艺场邀请,筱丹桂赴杭演出。 1938年春季,以筱丹桂为首的高升舞台第六次来甬,并首次在天然舞台演出,先后演出《沉香扇》、《新梁山伯》、《昭君和番》、《双山救驾》、《丁郎寻父》等戏,在越剧舞台上创造了华采各具的舞台艺术形象。尤以饰《华丽缘》中的盂丽君,身段俊秀,风度翩翩,儒雅萧洒中略露几分闺秀娇姿,把古代才女孟丽君乔装郦丞相的那种心情神态,细腻真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富魅力,深受我市广大观众的欢迎,很快就蜚声甬城。 由于筱丹桂在宁波声誉日著,消息传到上海剧场老板的走卒张春帆耳中,张春帆特地从上海赶来看筱丹桂的演出。一看果然是文武双全、唱做俱佳,马上到后台去找高升舞台班长裘光贤,想把高升舞台聘请到上海恩派亚大戏院去演出。当时,裘光贤考虑到在宁波天然舞台演出很危险,日寇经常要派飞机到宁波来轰炸,就答应张春帆,把整副班子带到上海去演出。筱丹桂从宁波红到上海后,很快就弛誉春申,曾有“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不如“一娟”(姚水娟),“一娟”不如“一桂”(筱丹桂)的说法。 1939年10月上旬,由于高升舞台班长看不惯张春帆对筱丹桂那种轻浮丑态,当我市天然舞台经理张增岳亲自赴沪邀请时,裘光贤立即应允,带领高升舞台第七次来到甬城。首场演出的是筱丹桂拿手好戏《马寡妇开店》,这本戏由日本留学生、裘光贤的儿子裘豫行根据评剧皇后白玉霜的演出本改编,内容写唐代马家客店店主马寡妇因丈夫亡故,见了青年旅客狄仁杰品貌俊俏,动了春心,夜间向狄仁杰挑逗,后经狄仁杰劝导,迷途知返,专心致志地培养儿子成人,得中状元,被当朝宰相狄仁杰招为东床的故事。筱丹桂通过她娇艳无比的扮相,灵巧俏丽的身段,婀娜多姿的表情,委婉多情的唱腔,把一个下层劳动妇女丧夫后不甘心“从一而终”,迫切地意欲再觅归宿的声容状貌勾勒得活灵活现。曾接连三个晚上满座,轰动一时。 同年11月上旬,因合同期满,筱丹桂随高升舞台回嵊县故乡将近两月,于1940年2月8日,筱丹桂第八次来宁波天然舞台先后演出了《得女为媳》、《三看御妹》、《仁义缘》、《日月镜》、《杨洪传》和《孟姜女》等剧目,再次轰动甬城。 同年5月,由于张春帆陪同上海卡德影戏院老板沈益寿前来邀请,筱丹桂再次随高升舞台抵沪,没有一年功夫就被张春帆所控制,裘光贤气得跑回浙江。于1947年10月13日,这颗先从甬城升起的越剧明星,因受不了张春帆的残酷摧残,服来沙尔药水而陨落。
注释: ①“客师”就是特约主要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