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封塔今昔
虞逸仲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21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大修前的天封塔


    宁波天封塔是明州港口的一处著名的古迹,也是宁波港的象征。唐代以来诗人墨客吟咏不绝。元代的董洵《登天封塔》诗曰:“拾级登危 塔,天高手可攀;千寻环晓郭,几朵压春山;鸟停拱边隐(稳),云生脚底闲;十年今一上,临眺始开颜。”明代李堂《咏天封塔》诗曰:“风暖正月闲,危栏怯近攀。眼中分世界,岛(鸟)外列江山。南斗云霄上,东溟浩渺间。乘槎余兴逸,高处不愁寒”。清代忻德荣《杂咏勾东古迹》诗曰:“巍然古塔影浮空,建自何年镇浙东。直上丹霄云欲破,高凌碧汉日先烘。梯盘曲曲千层峻,灯映煌煌乙夜红。俯视一城低矮处,却惊身在半空中。”又云:“远穷海宇三千界,高出风尘十二楼”,形容其高、玲珑秀拔,巧甲天下。不仅历代封建皇朝十分重视,而且人民群众也非常关心。如元代致和到天历年间,群众集资修理天封塔的就有4000余人。天封塔经历了800多年的岁月,仍然屹立,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
    天封塔始建于唐、重建于宋绍兴十四年。它是宁波城的标志。
    1982年7月市文管会在天封塔测试基础工程单位的同志配合下,清理了塔心离地表二公尺以下的地宫石涵,出土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银铂与木结构混合的塔院缩形建筑“天封塔地宫殿”、天封塔银塔模型等一百余件珍贵文物, 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天封塔的历史原貌,而且为恢复南宋绍兴年间江南歇山顶殿堂建筑,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其银质鎏金地宫殿(模型)建筑等文物,被选入国家文物局编辑出版的我国《文物精华》一书中。
    天封塔始建的年代历来众说不一。有的文献记载,始建于梁武帝的“天监”,迄于唐高宗的“乾封”年间,也有说,始建于“乾封”完成于武后“通天”。据历史学家全谢山(祖望)《湖语》记载:“乃若天封之塔、浮屠家之建置,亦稍参揆日测影之宜”命名之旨,佛经载之。其附会于梁唐之纪年者,妄也”。故正确的年代据《四明六志》、《鄞县通志》载,应该是唐武后“天册万岁”到“万岁登封”(695—696年)间故名“天封”。到了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第二次侵犯宁波时,唐塔被毁,直到绍兴十四年(1144年)重建。嗣后到了嘉定十三年(1220)又毁。元泰定三年(1326年)大圯,至顺元年(1330年)福海会寺僧妙寿、同住持子善修复,僧梦堂噩为记。至正间平章方国珍、弟方国珉重建塔院。明永乐十年(1412年)雷火击毁三层,又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台风飞堕塔顶,三十八年(1559年)郡守周希哲重修,大司马张时徹为之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主持等宝募资大修;雍正九年(1731年),巡道孙诏、知府曹秉仁命监生信尔玑、生员朱世煃、住僧果心,劝募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台风大作,又飞堕塔顶;二十一年(1756年)巡道范清洪,郡守××× (碑文毁裂,名缺)、县令余升广谕绅募资重修,经费不足,由太学生洪朝校,加捐银三千两,落成其事;二十四年(1759年)树立碑记,象山县知县史鸣皋撰文,鄞县籍监生王楷书丹。最后—次,是嘉庆三年(1798年)十二月初三夜火起,七级俱毁(指木构部份),并新旧碑版,无一存者。原火之起,是由于木工何天富,修补檐桷栏干,其工自上而下,甫及三级,木屑积于内,点塔灯者,遗火不觉,遂致焚燎无救,烧掉外檐、平座和拱干,以及底层廊子(副阶)。经过考古发掘,塔基是宋代的,地宫是没有开封过,从二百余斤出土古钱分类,有四十多个品种,最早是“秦半两”最迟是“绍兴元宝”;一二层是宋代原物,古砖印模铭文为“甲子年”、“甲子年孔安仁”和“乙丑塔记匝”,它是绍兴十四年、十五年建塔年代,与《四明谈助》记载,“其下二层(成)固其旧”相符合。塔顶铁铸的覆钵铭文是元代的,其余各层仍有宋代古砖铭文,是元代修建的。这次修复的天封塔是按南宋重建的原貌恢复的。
    天封塔自清嘉庆三年失火,把六边的外檐、平座、栏干和副阶等全部木构部份烧光,因此塔身直接受雨水的侵蚀,特别是东北向塔壁,砖头断裂、腰檐、平座等部位,损坏更为严重,再加东北向日照比较少,塔身渐向东北倾斜,尤其遭1956年台风袭击后倾斜加剧。鉴于这种危险状况,1957年市政府拨专款抢修。维修工程以“不倒、牢固、省钱”为原则。修复时也末触及塔基,在每层壶门下面平座处,用Ø8一16钢筋打一个大钢箍,用模板包起来,大的空洞用砂石混凝土灌进去,小的空洞用砂石混凝土一层一层浇上去。塔身加固后,群众反映:“古塔穿了西装”,破坏了原貌,由省级下降到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这次加固以后,又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塔的倾斜度仍在增加。塔心的偏离变化仍在加剧。1979年6月,塔顶中心向东北偏离1.015米,1983年2月增加到1.195米,1984年6月达到1.25米。根据上述严重情况,市人民政府于1983年4月5日向省人民政府发出市政发(83)19号“关于宁波天封塔拆建问题的紧急请示”,省文管会也向省人民政府提出紧急报告。此后由国家文物局邀请了中央城乡建设环境保卫部总工程师等和故宫博物院古建工程师来宁波。他们深入现场,查看测试数据,回京后,他们向省文管会提议拆建。省文管会提出:1、天封塔大修前要有详细的测绘图和照片,做好地基勘察、钻探工作。测绘工作需抓紧进行。在测绘、设计、施工方案完成并经过审批后,方可拆塔。2、天封塔大修以恢复1957年修理之前的样子为准等六点意见。省文化厅于1984年7月中旬正式批复,决定对天封塔进行落架大修。

    落架考古证宋塔


    这次落架工作,市府、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都非常重视也十分关心、支持落架工作。在考古发挖中,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作现场指导。市考古工作队于7月17日进驻,到8月底基本结束。查清了古塔的遗迹,发掘了一批文物。
    (一)遗迹
    天封塔共7级(俗称七级浮屠)分七明七暗,实际地宫即第一暗层,以此类推共14层,从拆卸中发现的主要遗迹。
    1、每层有平座,包括平座出跳、腰沿、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以及倚柱、檐柱等结构的遗存和印痕。
    2、每层塔身内发现有如梁、枋和加固木等构件残存。
    3、除塔身结构有关遗迹外,为了珍藏文物,在塔身中(元代重修的壶门顶上)砌有放置文物的穹窿和龛。
    (二)遗物
    第一类,盒装文物
    1、锡盒一件,内装白瓷观世音、雄精佛像(残)、铜佛像各一尊。
    2、石匣三件:二件破损,内装《妙法莲华经》残蚀,系元致和年间之物。
    3、木盒二件,一件残蚀,一件内藏《大乘妙法莲华经》,保存较为完整,是少见的元代版本,可惜也难起动。
    第二类、筒装文物,外为铜皮制成的经筒,内藏《妙法莲华经》经卷,出土时有的尚能辨认,见风即化。在元代重修时安置的共发现25件。
    第三类、钱币,发现有唐“开元通宝”、宋“崇宁通宝”、“崇宁重宝”等年号钱。
    第四类、铭文砖:可分为朱书、墨书、模印三种,已编号登记的有朱书3450块、铭砖4600块,特别珍贵的是一部份纪年砖,是研究宁波地方史难得的实物佐证。
    通过考古发掘所获得的遗物,对研究宋、元时代砖木结构的塔,为复原南宋古塔,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通过清理、解剖,证明天封塔穹窿顶底部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所建。二级以上为元致和至天历年间(1328—1330年)重建,第一二级出有“甲子”、“乙丑”铭文砖,从结构上看,应属绍兴十四年、十五年之物。上述事实,第一次使相传了好几个世纪的“天封塔下面是唐代基础”“泰定六月吹倒三层、至顺元年重建”、“明永历十年雷击毁三层”、“嘉靖三十六年台风飞堕塔顶、”“乾隆十六年八月台风大作,又飞堕塔顶”,“天封塔十八格(应该指天封塔高度为十八丈而言,按宋一丈折近代3米计共54米,除地宫2.7米,天封塔原高42.5米,加上中心柱高度相符合)……的文献记载和近人的说法差异,得以纠正。此外,关于塔顶的倒坍重修,文献记载更是含糊其词,实际上顶上有刹。从这次清理中证明,塔刹部份修理频繁,但铁铸的覆钵,系元天历二年(1329年)造,中为园珠状宝匣,上为仰莲钵,其铭文亦为元代之物。
    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解放后第一次修理天封塔时,在塔顶部位发现一件五代吴越国王钱弘俶造的鎏金青铜塔,塔上铸有“乙卯岁记”(955年)的铭文与天封塔地宫石涵铭文证明天封塔始建于唐是可信的,
    从考古发挖的遗迹表明,塔的每面均有壶门形式的塔门,从第一级向上保存的木头说明,门上用过梁木,倚拄采用六角柱,隐出一半,檐柱隐作方柱,柱上隐作阑额、不作普柏枋。檐下孔洞和存木说明,用斗栱两朵,系重栱造。从残洞判断华栱一跳,应是五铺作。从平座上保存的残迹木头证明,亦用斗栱两朵系单栱,出一跳。从保留的椽子证明,椽子是直接插入塔身内。底层副阶(廊子)六面的条石,依然存在就是其尺寸大小的依据。
    其次,据嘉庆三年,被火焚毁的天封塔木构部份,幸存砖砌塔身(1957年未修前)老照片;地宫出土的绍兴十四年(1144年)铭文的混银塔模型和宋、元时天封塔外貌等文献记载,又参考了省内南宋时建造的杭州六和塔、湖州飞英内外塔,苏州北寺塔,以及元代阿育王寺上下塔等等,作为设计恢复南宋天封塔蓝图的依据。
    要修复的天封塔,究竟以何种外貌为好,是按照南宋重建的天封塔,还是恢复到1957年加固前嘉庆三年火烧后的天封塔外貌?1984年8月27日,召开了“天封塔设计工作座谈会”,与会同志根据大量的科学数据,商讨结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恢复南宋天封塔原状进行设计,并征求全市人民意见。接着又在城隍庙举办天封塔出土文物展览,1985年6月18日,天封塔重修委员会与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在市人大会议室,邀请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举行“天封塔设计方案研讨会”。研讨会上,南京工学院(现名东南大学)古建系朱光亚详细阐述了天封塔设计方案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同时听取了市规划处关于《天封公园设计规划》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士伦所长《关于宁波市文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发言。
    经过认真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与会领导同志和工程技术人员,就南京工学院和省古建维修技术中心共同设计的重修天封塔方案取得了一致的看法,认为天封塔系南宋绍兴年间遗物,八百多年来,此塔历经风雨,一直屹立在宁波城中,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科学价值。应尽快把天封塔恢复到南宋古塔原貌,是全市人民和海内外甬籍人士的共同心愿。

    古塔大修前后异同


    天封塔本身原是砖木结构,因此根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的有关规定,可以采用落架大修的办法,恢复原状。
     (一)天封塔的塔基处理,都是打桩,老塔采用木头,新塔则用水泥钢筋预制静压。两者只是材料质地不同、长短不同,压注方法不同。
     (二)天封塔的塔体大小、厚薄、高低尺寸都一样,但其结构不一样,老塔是砖木结构,新塔则是简体混合结构。老塔砖头实砌,新塔则塔壁内外二面,贴砌原来拆下来塔砖,充分发挥现代材料和具有较高历史文物价值的原塔砖材的各自优势,达到“换骨不脱胎、外古而中坚”。新塔比老塔重量可减轻三分之一。新塔的斗栱、平座、腰檐、栏干、廊子等,都是根据考古发掘残存的遗迹、遗物的科学数据复原的。老塔烧掉了,新塔恢复了。
     (三)老塔第一层是地宫,新塔第一层也是地宫,所不同的石涵铭文,过去用石板、泥土填塞看不到,现在不填泥土,使参观者可以看到绍兴十四年重建天封塔的石涵铭文,它是南宋重建的见证。老塔砖上有资助人的墨写、朱书、模印如“女弟子马氏庆四娘喜舍砖壹佰片”、“圣寿寺恭敬堂助塔砖壹仟片”、“范栓并妻朱氏四七娘,买砖添助建天封宝塔”等等铭文砌入塔体,新塔除将原有铭文砖砌在两侧塔壁外,也将这次重修赞助人的姓名、金额朱书写在古砖上,嵌在塔壁隔层里,使其流芳千古。
     (四)塔顶原来都有中心柱,上面冠以相轮,但在嘉庆三年大火烧后,中心柱和相轮、塔刹等构件也没有了,看到的通天穹窿,被误认是防倭的烽火台,这是牵强附会。新塔现在将中心柱和相轮都复原,这种误解也就随之不存在了。过去塔内没有照明设备,现在装上了电灯和防雷等设施,比过去更安全了。有人说上面有定风珠,那么几次台风飞堕塔顶也就不存在了,这是没有的事。
    综上所述,落架大修的天封塔,是完全依据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实测等科学数据,采用现代技术加以复原,它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仍然和过去一样。
    天封塔重修工程总投资是160万元,其中前期工程,包括塔下八户居民动迁赔偿费133000元,设计费5万元和考古发掘、地质钻探、三通一平、白蚁防治、九中动迁户购房,工程预算审核、试桩费、拆塔前测绘费,以及拆塔费等等共计284000万元;修塔预算包乾费1316000元。
工程总投资安排,1983年至1986年地方财政逐年拔款50万元(用于居民动迁、备料等)。1986年向省文物局争取修塔补助费20万元。1988年市财政安排50万元,余额40万元落实于1989年安排。天封塔身于8月竣工。为了争取早日对外开放,塔院的一些附属设施、台门、围墙、重修天封塔记等工程,根据10万元拨款,已在着手进行。11月4日通过验收,12月1日举行落成、开放仪式和正式对外开放。它以淡抹浓妆更相宜,旧貌换新颜的雄姿屹立在三江之缤,又成为“天封宝塔镇明州,乘暇登临倦未休”的游览胜地,为港城宁波增添了新的光彩。
 

 

                                                     (1989年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