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利源榨油厂
钱信孚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19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解放前宁波工业有“三支半烟囱”之称,其中半支就是指通利源榨油厂。通利源的烟囱,明明是一支,为什么说它是半支呢?因为旧时的通利源油厂长期开工不足,一年之中倒有半年烟囱不冒烟,因此只能算它是半支。
    通利源油厂的近亲是通久源轧花厂。1887年时,在宁波北门湾头开设了一家通久源轧花厂,是宁波第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它轧的是余姚籽棉,去掉花籽后,花衣就供应民用,或者装运到外埠去。但是留下来的棉籽,没有用途,久而久之,越积越多,最后动出利用棉籽榨油的脑筋。于是就在南门濠河头觅一块地皮,设厂榨油,厂名就叫通利源。说明这爿厂和母厂通久源有经济上联系。
    通利源创立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初建时有怎样规模,怎样设备,现在都无从查考了。仅知道榨出来的棉油,杂质很多,群众不喜欢吃。其时在江东有一家小油店,因购进的棉油没有销路,就把它放在冷角里。有一次,棉油缸上面偶而放上一包石灰。日久,石灰粉末漏到缸里去,那一天有人要买棉油,店主拿掉石灰包向缸里一看,见缸里的棉油,清沏如镜,状如市上供应的生油。以后他向通利源进得的棉油,就如法炮制,以略低于市上价格出售,生意很好。久而久之,通利源发觉别的油店,棉油生意都不好,独有这爿小店生意很好,觉得奇怪。问他,他却保存守秘密,不肯直说。最后出了很高代价,才把这套秘密弄到手,再加以改进,改用石碱代替石灰,取得了成功。以上是通利源第一阶段的情况。
    光绪晚年,有一个叫翁基初的余姚人,在宁波开了一爿宏大花庄,范围很大。他看到通利源利用棉籽可以榨油,又想起家乡一带产棉区,都把棉籽当成废物,如果把这些废品都收购起来榨油,不但可以使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大大有利可图。于是就集资10万银元(一说80万),收买了原通利源,并且购置地皮,建造厂房,添置机器,开设起新式的大型榨油厂,招牌仍叫通利源。翁基初当上第一任董事长。这是通利源油厂第二阶段情况。
    第二阶段的通利源聘请了徐荣生为总办(总经理),蔡臻诚为厂长。蔡为人沉默寡言,对业务很有钻研工夫。他经常深入车间,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榨油剩下来的棉籽饼,没有出路,很觉得可惜。于是就把这些棉籽饼,再进行一道加工,轧成粉剂,送到鄞西樟村,供作贝母基肥,不取代价。经过一年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于是就大做广告。通利源棉仁粉,就在农村生了根。
    徐荣生去世后,本来可以由蔡臻诚提升为总经理,但得不到翁基初的支持。蔡因此愤而去职。后来聘请杨容林为总经理,杨做了六年总经理,到宁波沦陷辞职。又聘请上海大昌兴油厂老板张梅成为总经理,直到解放。
    通利源每年向棉区收购棉籽3000万斤,每百斤棉籽可榨油13到14斤,估计年产棉油约400万斤。当时食油价格便宜,因此400万斤棉油,产值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万元。榨油时间大约从中秋开始,到第二年端午结束。端午以后,还有一个月油菜籽可榨。其余的时间,停产修机。
解放后通利源榨油厂改名为宁波油厂,通利源就是宁波油厂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