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过去有很多讲信誉的老店,是以扎实经营、货真价实著名的。但这些店,一般都有丰富的基础。而“同仁泰”百货店,却在短短的不到十年功夫中,由不显眼的小店一跃而跻于大店之列,积累资金达数十倍,使同业震惊,刮目相待。这爿商店的发展史,在旧社会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今天来看,它的经营方法等,还有可供借鉴之处。
陈炳发艰苦创业
说到同仁泰,得先讲它的老板陈炳发,以及他的艰苦创业史。 陈炳发,字运辉,1907年8月出生于宁波江东百丈街黄栀花弄一个劳动人民家中,祖籍鄞西石碶镇,其父13岁时在一家小箔坊当徒工,经徒工而伙计,辛勤劳动十余年,仍不得温饱,年近三十,无所立业。后来在他妻子帮助下,向亲友东借西贷,筹集资金,自己开设一个小箔坊,率妻子儿女,日夜辛勤劳动。节衣缩食,勉强度日。陈炳发有兄弟四人,姐妹四人,他居第三。童年时在读书之余,中午和晚上要参加“额纸” (做锡箔的一道工序)劳动。每天有规定任务。到重阳节以后,全家经常劳动到深夜十一二点,才能睡觉。 陈炳发15岁时(1921年),进又新街同永泰百货店做学徒。进店后刻苦学习,有一定的工作能力,逐渐提升为帐房、进货等职,当时由于洋货倾销,社会不景气,生意难做,商店亏本倒闭的很多,该店也因经营不善,常年亏本,店小工资低,店伙虽努力工作,年终也很少分红。陈炳发多次提过改善经营的建议,未被采纳,寄人篱下,怀才不遇。1929年春,因与经理(业师)有意见,被辞退回家。 当时23岁的陈炳发,为了谋生,挽亲谋眷,到处游说借贷。好不容易才筹得资金5000元,在东渡路咸塘街口左首,开设同仁泰百货店,同年8月开张。这5000元资金,除掉租店面化去盘头、探租、装修店堂、购置柜台橱窗等1000多元,剩下的流动资金就不多了。如果向钱庄借贷,一无底子,二无信誉,三无殷实铺保,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陈炳发下定决心,咬紧牙关,煞费心机。平时注意吸收总结经营商业的各方面经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终于渡过开店初期的风雨飘摇。牌子做出了,底子打实了。开店时,陈炳发自己的股本只有十分之一(即500元),到1937年,别人的股本都先后挪出,变成独资,店内货物积存竟达18万元。 陈炳发平时把“朱子家训”背得滚瓜烂熟,以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也喜欢搜集古籍, 如货殖传、陶朱公理财十六则等书,奉为至宝。家中挂着格言联对屏画。小说除《东周列国志》、《三国志》、《岳传》三种,别的不准进门。他自己卧室中挂有立轴一幅,上面写着: 天下有二难;登天难,求人更难。有二苦:黄连苦,贫穷更苦。有二薄:春冰薄,人情更薄。有二险:江湖险,人心更险。知其难,守其苦,耐其薄,测其险,则可以处世矣。 这些话,他不但自已会背诵,也要求子女熟读背诵、记牢。
抓进货心明眼亮
做生意,第一关就是进货,这里面大有文章,是经营的重要关键。陈炳发在业师店里做伙计时,搞过进货。他看书多,眼光远,头脑细,不但注意吸收先辈经验,同时也吸引外国(如日本、欧美)经验。同仁泰的进货工作,就是由他亲自抓的。 同仁泰进货精明,在同业中是特别有名的。所进商品,不但要适销对路,要当令热货,而且要价钿贱,质量好。要做到这些,进货的人必须经验足,眼光好,熟悉各类产品的产地、规格、质量优劣、销路好坏,以及使用保管方法。陈炳发对这些都深有研究,进货时极少失误。他对鉴别针棉织品的经验特别丰富,如毛巾、袜子、内衣等,能见货知成本,知质量(是否耐穿、耐用),知工厂利润。和他打交道的工厂都佩服,说给陈先生算过就没有话说。因此,厂商不敢拿成本高、质量差的产品来上门问津。 厂店挂钩,减少中转环节,能使进价便宜而又利润丰厚。同仁泰经销的上海百货行“黑人牙膏”,中国化学工业社三星牙膏、三星蚊虫香、剪刀肥皂,广生行双妹牌花露水、痱子粉,上海久益袜厂三桃牌袜子、雄鸡牌毛巾等,都是与厂方直接联系。有些东西,如宁波美球厂的针棉织品、进价比上海合算,当然就在宁波进了。厂店挂钩的好处是:1、能了解工厂生产情况,熟悉商品规格及质量和使用保管方法,便于向顾客作宣传介绍; 2、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3、商品质量有问题时,可以直接与工厂商量调换和削价处理。 商品精良是建立商业信誉重要一环、当时民族工业很不发达,多系中小工厂,用半机械或手工操作,原材料来源不稳定,影响到产品质量也不稳。同一牌子,有的装底盖面,例如龙灯毛巾、三桃袜子,由于各种原因,同一批商品,甚至在同—包内,长短厚薄质量相差悬殊,进货时必须注意这一方面,要尽可能选拣质量比较稳定可靠的货色。也有由囤户卖出来的商品,这里面出入就更大了。有些商品,因囤积时间过长,保管不善,有发脆变质的,如果没有业务经验和鉴别能力,就会吃亏上当。还有一种盘店货,就是有的商店倒闭了,把货物全部削价盘掉。进这种货,在讲折扣方面,更加要看本领了。因为双方都是内行的,你如估价落门落槛,大有利润可得。同仁泰在龚四海的批发店闭歇时,盘进了该店一批货物,是赚钱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商品进货中也用得上这一条,不但对工厂和跑街要摸底,也要知道其它商店进货情况,以决定竞争策略。百货商品一般都是向上海进货的。大的工厂有门市部、发行所,小工厂多数通过批发商,也有跑街、掮客等等。商品价格,是各厂各定,营业淡旺季节不同,生意做得大小不同,有人要、无人要不同(有人要抬价,无人要斩价),由于市场行情不一,价格贵贱无底,所以“进货问三家”是不会吃亏的。这就是说,进货时,要多问几家,择其便宜上算才进。因工厂方面也有竞争,他们知道你和别厂有关系,为了拉生意,有的也会在价格上迁就一些,这是利用矛盾。 进货既要精明,待人接物更要谦恭有礼,遵守信义,这样才能受到别人尊重,久而久之,和工厂打交道就容易了。 此外,还要积累各类商品资料,对各类商品花色品种、规格质量、产地工厂进行登记排队,作成业务记录,对比分析其优缺。同时,又要掌握季节变化规律,及时早备货源。如夏令商品是先南后北、冬令商品是先北后南。什么季节,应早备什么货源,也要了解那一个商品,哪一种颜色是适销城市的;哪一种商品,哪一种颜色是适销农村或某一个地区的。总之,这里面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要随时留心,边做边学。
广招徕做出牌子
陈炳发是一个既拘谨而又肯动脑筋的商人,他在创业之初,就为同仁泰定下这样的营业宗旨:货真价实,薄利多销;选货精良,讲求实用;童叟无欺,诚实可靠。在招牌上、招纸上都写明了这些。后来在1947年发表告顾客书,说他们做到了“二十年如一日”。 比如“货真价实”这一条,同样牌子一条毛巾,同样价格一双袜子,向同仁泰买去的,耐穿耐用。当有人这么说时,有的顾客起初不相信,经过一试,就相信了。有道是“不怕货比货,只怕不识货”。同仁泰卖出的,确实比别家厚实板扎。秘诀何在呢?一是选货精良。二是他们做生意分门庄和批发。门庄为主,批发为辅。同一商品,有公分差、上下差、质量差等等,进货要先作一番选择,质量好的门庄出卖,质量较次的做批发或上同业市场卖出。这样,凡是由门庄卖出去的东西就都好了。 其次是定价。同仁泰起初店小资金少,迫使它不得不采取“勤进快销,薄利多销”,来加速资金流转,并依靠这样做出牌子,推广招徕。特别是一些日用小商品,例如肥皂,在核算成本时,连包装箱回收价也算进,卖价总比一般商店便宜一点。这些商品,用户普遍,大家都知道市价,如到同仁泰去买,能便宜一点,就会互相宣传,买主做了义务广告员。又如火油,价格上虽便宜不多,提子保证满,大家一比较,又宣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远路的人也会来买。这些人不仅买了小商品,也连带会买其他商品,于是就扩大了营业范围。 定价是一门科学,要看商品,看季节,看市场,看城乡对象,灵活运用。同仁泰的定价原则是:名牌货、日用畅销商品,一般仅取微利(如火油、火柴、肥皂,牙膏,木纱团、名牌雪花膏等“硬王货”)。有的甚至不惜少量亏本或尽义务(因同业竞争关系)。一般性畅销商品,以薄利多销为原则,如袜子、毛巾、汗衫背心等等。这种商品大众需要,可比性强,精明买主会多处评比,拣贱的买。花色商品或质量好、价格贱的非名牌商品,利润适当提高。还有特种商品,则利润较高,如囤户货、关店货等。至于工厂扫尾零次商品就按质论价,利润也较好。 做生意不仅要知季节变化,行市上落,还应摸清消费对象各种情况,熟悉各地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因为城市、农村、渔民、山民,东南西北乡,消费情况,要货品种,以至规格质量、颜色等等,都各有不同。如鄞、慈、镇与奉、象、定,要货各异。而天台、黄岩、温州等地,要货又不同。根据不同情况,投其所好,不仅能扩大营业,还能使冷门货变为热门货,滞销变畅销,死资金变活资金。例如:夏天本来是应该卖汗衫的,而同仁泰却是卫生衫畅销。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来,早稻收割时,天台、黄岩—批割稻客纷纷出来,他们割完稻回去时,身边有钱,就在城里选购东西。特别欢喜买冬令卫生衫。东渡路是这些割稻客必经之地。有些商店店员.看不起这些割稻客,态度不好。同仁泰则不一样,对他们客客气气,向他们耐心介绍商品,一个或一群割稻客买了东西去,告诉别人或别群,于是他们也得上门来,结果生意非常好,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以致每年夏季,同仁泰的卫生衫成了畅销货。 关于门售和批发价差别,有的商品门售比批发便宜,批发比行市便宜。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与同业竞争。 除了定价外,要讲服务态度了。旧社会做生意怎样才能把顾客请进来,也有很多学问。俗话说:“天下三主,不如买主”,“和气生财,生意会来”。这些话,如果单是为牟利出发,自然不足为训。但从服务角度上来说,做一个店员,处处尊重买主,能为买主着想,态度和气,是应该如此的。在这方面,同仁泰也立下一些规矩。如店员要衣冠齐整,对顾客讲究礼貌,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根据不同对象,推荐不同商品,替顾客出主意。买与不买,同样招待,买错可调,嫌价钿贵可退。买好东西,代为包扎牢固美观,便于携带。买主离去,打招呼说再会。还根据不同情况,搭凳请坐,送茶递烟,绞面水以至端洗脚水,或送货上门拿银钿等等。总之,使顾客称心满意,争取下回生意。 同仁泰也采用摸彩票、送赠品、代礼券等办法,这也是当时商业竞争中一般流行办法。
严店规约法三章
同仁泰初开店时,人员只有五个。除大股放一个帐房外,陈炳发自己带两个学徒,加上他父亲帮忙照顾,因陋就简的应付生意。以后逐年增加学徒一二个。1933年扩建后,人员增加较多。到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时,人员多到六、七十人。 陈炳发深谋远虑,办店之初,他自己就立志戒绝烟酒,并立下一条店规:凡是在店里做事的,不准在店里吃酒、吃烟、赌博,如不遵守,就要解雇。这是因为他看到:吃酒要误事,吸烟不慎会酿成火灾,赌博则会因输了钱而引起手脚不净等事。这三件事如不禁止,会造成店内乌烟瘴气,办不好事,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则,本来也会喝几盅酒,办店后除了家里有客略为应酬以外,在店滴酒不进。为了实行这“约法三章”,开头还碰到一个很大困难。 原来,那个由大老板荐来的帐房,自恃有后台,生活不正规,过了一段时候,竟放纵起来,不顾这些戒令了。陈炳发看在跟里,拿他怎么办呢?留他吧,店里的规矩从此取消;回头吧,他是大股东荐的,惹恼了大股东,可不好办。考虑再三,他觉得还是当机立断,要维持店规,免贻后患。于是,在婉言规劝无效后,只好把这个有牌头的帐房解雇了。果然,由此引起了大股东老板的不满,要拆股分货。陈炳发咬紧牙关,让他把股东拆出去(五股),把店分开,自己克服种种困难,到底还是把这条店规维持下来。 陈炳发用人,只讲能力,不问亲疏。他的一个亲戚,也是股东,凭着这个关系进店工作。可是此人没有能力,做事不合要求,后来也被解雇。 “严师出高徒”,使店里的先后学徒,都很快地熟悉业务,成了得力人员。客师们也都认真工作,其中如曹星北,对同仁泰有过很大贡献,后来在宁波工商界也有点地位。 同仁泰对待职工,也有独特一套。旧时职工伙食由店供应。一般商店大多是每桌四菜或五菜一场,好的菜摆上横头,不好的菜摆下首。坐上横头的都是高级人员,在下首的是低级伙计或学徒。学徒不敢去吃好的莱,已成规矩,同仁泰却不是这样,它供应六莱二汤,事实上是三莱一汤上下分开摆。这样,坐下首的与坐上首的,就都可以吃到同样的菜,表面上既平等,实际上也可以节约。又,那时的商店有“归工”,即每个店员一般在城市的每月可休息四天,农村五天。同仁泰为了提高出勤率,订出“升三罚二” 制度,即:如“归工”不休息,每一天奖工是三天,而且如休息不超过三天,还可以奖全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而超过一天则要罚扣工资二天。(病事假不罚)。这个办法也很灵,有的为了争取“升三”工资,愿意放弃归工,为店里多做了工作。还有节烟奖、节酒奖、全勤奖等。伙食方面,每逢初二,十六加肉。小恩小惠,颇得人心。 此外,同仁泰的学徒,不用替老板做家务抱小孩,也不用倒尿壶,这样能使学徒有时间学习业务,进度较快,对店里的帮助也很多。这也是陈炳发算盘精明之处。 同仁泰于1929年八月开设,1932年扩建,到1937年达到高峰。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实行收缩。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重整旗鼓,但不久即因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物价暴涨,又只好处于稳守观望态度。宁波解放后,蒋机狂轰滥炸,在熊熊烈火中,同仁泰被付诸一炬,它的历史就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