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有是宁波历史悠久的糕团店,主要产品有梁湖年糕、龙凤金团、水晶油包等,曾畅销全市,驰誉沪杭。解放前,大大小小二十几家赵大有,店主都是上虞县梁湖甑底山(今西湖乡赵家大队)赵氏家族。抗战胜利后,上海也有家赵大有,那是崇明人开设的。
赵大有的由来
距今120年前(清同治年间),上虞农村萧条,生活艰苦,先祖伯为弥补家计,邀同族人装运一船梁湖米来宁波谋生,在江东后塘街杨柳道口租得单间店面,制作年糕,招牌取名“赵大有”。他们从农历十一月开业,年底回家,试销二月,顿受宁波市民好评。次年准时又来经营年糕生意,更受顾客欢迎。族中群起仿效,每年来开短帮年糕店的陆续增加,成为唯一副业。但因缺乏固定店基,只能彼此轮番替换,不论谁来,都以赵大有招牌作号召。 宁波习俗,春节家家户户吃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要比去年高”,讨个吉利。乡间各家则利用冬闲大量制存,作为农忙点心。市区经营糕团的作坊,原有当地与东南西北四乡以及余姚等临时短帮,自赵大有梁湖年糕崭露头角,先后都被压倒。主要原因在于梁湖(早粳)米远比宁姚帮使用的晚粳米来得糯,来得韧。加以梁湖帮师傅操作精细,他们凭藉经过选择的优良石磨,制作出来的年糕特别细、滑、韧。
赵大有的奠基人
梁湖年糕在宁波开拓市场后,销路逐年增加,从事这种短帮生意的族人愈来愈多。但直至民国以前,数十年间始终没有固定店面。后来先父在江东百丈街大戴家弄口附近创设第一家赵大有,是为短帮转变长年经营宁式花色糕团点心的起点。 先父赵培德,在12岁时(1899年)随堂叔来宁波谋生,在江北岸一家饮食店当学徒。不久先祖父全家迁居江东米行街孙家门,赁屋制作糖糕印花,我父成了得力助手。他半夜磨粉、蒸糕,白天往街巷、茶馆兜售。数年之后,薄有余资,乃在后塘街觅得店面。我父23岁(1910年)时在茶馆中结识宁帮糕团名师苏瑞财、陈高仁,1911年商得他们支持,始至百丈街开设第一家赵大有。 当时宁波糕团店林立,仅江东百丈街就有葛家桥口的梁新全和黄栀花弄口对街的王万兴两家老店。米行桥口两边另有“汤家雪团”,“夏家”两家。赵大有草创伊始,自知欲求发展,须经奋斗。当时相信迷信,一天先父问签于天童寺,得“双龙抢珠”图个吉利,归告家母说:“佛说双龙抢珠,我赵大有是颗明珠,晒熬高地有低地,氽去低地有高地。”意思说,即使宁式糕团业务被挤垮,还可退守梁湖年糕经营阵地。竟由此鼓起先父与同业竞争的勇气。那年自农历七月廿一开业,迄八月十六近—个月时间内,通宵生产。梁、王两家自然不会退让。三家糕团店彻夜高悬汽油灯(当时电灯尚未普及),照得百丈街如同白昼。赵大有初露锋芒,生意鼎盛,顾客公认糕团质量胜过梁、王、汤、夏各店。不到三五年,汤、夏两家停业,梁新全、王万兴也相继倒闭,百丈街上唯有赵大有独存。 当时宁波糕团业花色单调,主要品种金团,向由南货业兼营。尤其是订婚聘礼大金团(即龙凤金团)都被大同、大有、方怡和、董生阳等四大家操纵。赵大有自击败梁新全、王万兴后,进一步为打破四大家的垄断,争夺龙凤金团市场,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在经营管理上革新改善。为了保证金团质量,制订了“三不出售”,即金团粉酸、漏馅不出售,花纹印不明晰的不出售,松花脱皮不出售。与“三不卖”,即盛器不适宜的不卖,盛器小不卖,小孩子不卖的店规。上述规定,合二为一,都是为了达到色、香、味三全。这在技工来说是行之有素的,而一般学徒往往因疏忽遭到苏瑞财师傅的责打。在顾客方面,开始亦可不满,大家反映“赵大有金团甜又香,可惜三不卖。”但经过一个时期的经营逐渐赢得信誉。 传说有这样一段故事:一天,来了一个手提菜篮的小孩要买48只金团,说是送乡下姐姐的儿子弥月。苏师傅要他去叫大人拿宾朋篮来盛。移时,换了一位50岁左右的老婆婆,拎着宾朋篮上门,啧有烦言。苏师傅婉言相告:“菜篮盛放金团会漏馅,会走样,既不好吃,又不好看,影响质量我们不卖。你送出去要体面,我店也得顾牌子。”老婆婆不高兴的走了。可是老婆婆买了金团,交小孩拿着往新河头搭航船,不小心打翻在地上。先父刚巧路过,看到金团印子,就带回换给好的。老婆婆这才感动地说:“赵大有金团好,生意做的又周到。”经过时间检验,群众一致称评:“金团三不卖,为的保质量,赵大有招牌硬。” “赵大有金团,黑洋酥麻团,董生阳高包,方怡和香干!”抗战前,宁波城乡大街小巷可以听到摊贩这样一片叫卖声,而且长期流传于民间,童叟皆知。显然赵大有产品已与四大家并驾齐驱,金团且已取代四大家。南货业也岂肯甘休,就凑钱由大有出面向鄞县县政府商业科诉说赵大有冒牌影戤。先父据理驳斥,商业科只得尊重事实,承认赵大有确实开设在大有之前,何况前面冠有姓字,招牌不同,行业各异。事后先父即办理注册手续,杜绝后患,防止受人觊觎。 赵大有龙凤金团扬名后,随之南货业的喜饼业务,也受相应的影响。当时甬上婚礼,除送金团、油包外,还有喜饼(或叫吉饼、麻饼,上印有大红喜字)。但自赵大有龙凤金团崛起,城乡人民相继用以代替喜饼。而金团大小任选,也可“五代同堂”(五种大小),它色黄如金,花纹有吉庆佳兆,形体有团圆象征,最能表达良好祝愿。于是,连同寿辰、乔迁、弥月、分家、拜佛、敬神,都少不了赵大有金团。甚至夫妻不睦,亲邻也有道金团权充和事老,取甜蜜、团圆之意。金团成了宁波城乡普遍的礼物。旅外同乡回籍探亲,离甬向所带土特产中,同样少不了赵大有金团。
赵大有的发展过程
继先父开设第一家赵大有宁式糕团点心店之后,家乡族辈竞相盘租店面生产,以灵桥门缸甏弄口合伙赵大有年糕店为先声,接踵而起的散布江北、城区。不过并未突破年糕生产的季节性,开业仍然是农历八月到年终的短暂数月,虽然改变了来时用红纸书写“赵大有年糕”招牌,贴于屋柱,走时一撕了事的旧形式,而实质上还是半年在家务农,半年上城营商,仅仅省却临时觅屋的麻烦。这种貌似的常年店逐年增加,梁湖年糕声誉提高,却引起了家乡的宗房纠纷。赵大有招牌由我房创始,不允许别房袭用,于是宁波出现了赵大德、赵大利、赵大茂等等赵氏旁系族人开设的年糕店。往后,上虞外姓染指年糕行业的不约而同开起老大有、新大有、同大有、同大生、顾大有等等混淆视听的新店。至此,宁波城里的年糕业,渐渐落入“梁湖帮”掌握之中。 1925年,小叔赵培圆,在我父资助下,开设第一家常年性赵大有于药行街灵桥门口。1935年,我兄赵信根,在鼓楼前开设赵大有。从此,先父开创的基业便从江东扩展到城区,四乡人民从此都能就便买到赵大有产品。鉴于新老、真假赵大有纷然杂陈,为了使顾客能以识别,我父在招牌上冠以“德记”字号。以后如圆记、信记、英记、合记、祥记... ...等等也相继冠名。城乡人民硬是认定“德记”为开天辟地的赵大有第一家老店。 我父于1940年去世,1941年宁波沦陷,百业凋敝,糕团业萎缩。小叔与我兄继承父业,延聘宁波技师,发展馒头水作,制作油包、寿桃、面食,把这些品种的营业从南货业中吸引过来。赵大有凭藉其坚实基础,竞争不像前者费力。当时南货业四大家已不存在,后起的大有、阳泰、怡泰祥已非对手,加以金团与油包同等礼物,一起供应,方便顾客,经过一二年努力,赵大有囊括馒头水作,迫使南货业又让出一块业务地盘。从此,赵大有招牌上标榜“龙凤金团,馒头水作,梁湖年糕,四时点心”十六个大字,成了完整的糕团行业。当时,正值国难深重,敌寇侵占浙东,家乡民不聊生,堂房族人来江北岸建立起好几家赵大有。1942年我在开明街(民光电影院对面)设店,抗战胜利后(1946年),我的三叔迁往西门板桥口经营,赵大有星罗棋布。当时旅外同乡频来宁波探亲,农村祭祖进谱、进主以及祝寿、婚嫁等喜庆活动频繁,赵大有业务昌盛。在二十来家赵大有中,顾客总是认定百丈街德记、药行街圆记、鼓楼前培记三家为最信得过的名牌老店。尽管日夜生产,往往供不应求。 值得一提的是,旅外同乡爱吃赵大有年糕, 抗战胜利后,贩运上海的颇不乏人,各店虽维持最高产量,有时还不免脱销。时隔三十余年,节期探亲的港澳及海外侨胞,为购求龙风金团、水晶油包,而遍找赵大有的,仍常有所闻。
赵大有成名的途径
我族中先辈,以农夫村老来宁波,闯出糕团业的路子,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我父在具体创业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点: 首先,提高配料,精心操作,想方设法以质量取胜。开初金团外皮脆、粘,内馅欠甜、欠滑,上口缺乏滋味。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原来用生水拌和的外皮粉,改吃熟水,减少用水量,又把原来单纯的豆沙馅,加撒白糖馅(内掺入红绿丝、蜜饯、瓜仁),加重白糖成份,使外皮既韧又糯,内馅香甜滑润.另一关键是赵大有水磨粉比四大家燥粉来得韧、糯,赵大有豆沙馅另撒白糖馅比四大家豆沙馅撒白糖能流、滑。配料、操作决定产品质量,因此奠定了发展宁式糕团的基础。 其次,方便顾客,送货上门。对农民上城购买糕团礼品,送到航船埠头,后来又规定不必亲自来城,只要写张字条,把价款和盛器交由航船老大捎带;家住城区的顾客需要送礼下乡的,同样可以按指定地点代交航船转送。赵大有远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代办托运,稳妥可靠,后更实行“三保”,不仅保证质量,而且服务周到。 第三,借助小贩叫卖,扩大影响。我父开店不久,即招收一批小贩,串街巷,跑茶坊,让他们作流动的活广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别的糕团店有偷工减料专门另制一批低质量的批发货,以八折供应小贩。唯有赵大有不惜工本,同是八折交帐,规格质量却与门售无异。此外,考虑到小贩没有加热设备,如雪团、黄南糕不适于冷吃,就不列入批发品种,供应只以金团、麻团等冷作点心为限,重点抓牢金团质量。如此三年,小贩替百丈街赵大有到处扬名,顾客又辗转传播,使宁波人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好印象。这才停止批发业务,专营门售。 综上所述,德记赵大有在宁波糕团业中所以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其经营管理的经验有值得借鉴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