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最早在上海经营工商业和兴办公益事业享有盛誉的,要数叶澄衷。 叶澄衷,原名成忠。清道光二十年(1840)出生,镇海庄市人,家务农,兄弟三人他居第二,6岁时父去世,九岁进私塾读了还不到半年的书,11岁到一家豆腐坊当学徒,因受不了店主常对他使气,回到家里。有一个倪姓乡人很同情他家,愿意带他到上海去学生意,但需要一笔送人情和川旅费两千文,母洪氏一时凑不出这么多钱, 只得以秋收稻谷作抵向人借债, 叶方得成行,这年他14岁。到了上海,他就被荐至法租界一家杂货铺做学徒。好不容易过了三年,眼看店东经营懒散,感到不是出路,就自动离店。后来他就在黄浦江上驾舢板为业,贩卖日用品和食品,供应停泊在江上的外国轮船。因与外国人常常接触,渐渐学会一些外国口头语,也结识了一些外国人,从此他便在这个关系上发迹起来。 传说,一天有一英国洋行经理雇叶澄衷舢板从小东门摆渡到浦东杨家渡。船靠拢对岸,洋人因急事在身,上岸时将一只公文包遗忘在舢板上。叶澄衷发现后,打开皮包一看,包内装有美金数千元和金刚钻戒指、手表等物,还有支票簿,他顿时惊呆了。他意识到失主失去贵重物品心里一定很急,就不开船,在原处等候。直等到夕阳西下时,只见先前那洋人急步赶来,叶澄衷认出他就是失主,就急忙将皮包交还。洋人打开皮包查看,原物无一挪动,出于他意想不到,一个中国苦力竟如此诚实,对财宝毫不动心,使他感动极了,立即抽出一叠钞票塞到叶澄衷手里,表示谢意。但叶硬是不收,说这是理应做的,说毕要开船离去。洋人却不走,跳上船,声言摇向外滩。等舢板在苏州河口一靠岸,那洋人拉着叶澄衷就走,要他帮助做五金生意。叶见他诚意,也就答应不再摇舢板了。 过了几年,叶积了一笔钱,于清同治元年(1862),在虹口(这年冬迁至百老汇路,即今大名路口)自己独资开设了一家“顺记五金洋杂货店”——上海第一家华人开的五金商号。开业后,美孚洋行还给予优惠权利委托它独家经销火油,允许提货后三个月付款,这就给顺记号可以充分利用这笔资金发展业务,能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金额,又不需支付分文拆息,因此经济实力与日俱增。不久又在白渡桥北堍开设了“可炽铁号”①。接着叶又陆续开设了“新顺记”、“南顺记”、“北顺记”等分号,先前开设在虹口的便是“老顺记”了。他经销火油还通过各地的社会关系,遍设销售网点。从而美孚火油也就从上海销向外地,从城市销向乡村。老顺记就这样收入一笔笔佣金,借此一再扩展业务,积累了巨额资本,叶澄衷便成为上海五金业中有影响的领袖人物,号称“五金大王”。他是宁波人在上海比朱葆三还早发迹的工商界巨子。 叶澄衷既拥有巨资,便大部分用于银钱业,房地产业及沙船业等,其经营的钱庄最多时达一百余家,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几乎都有他的庄号。所经营房地产业的“树德地产公司”,在上海一地即置有地产四百余亩。清光绪二十年(1894),又在上海开办“纶华缫丝厂”。1897年又与宋炜臣合资在汉口和苏州创设“燮吕火柴厂”。还自置沙船一百余艘,经营长江及沿海航运业务。至19世纪末,叶拥有资本已约达800万银两,当时中国可算巨富了。 叶澄衷一面经营工商业,一面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他先后出资建立了“怀德堂”、“忠孝堂”②、义塾、义庄、牛痘局、“崇义会”、“广益堂”,还兴资办书院,通水利,抚恤孤寡,修桥铺路,以及对贫民赈济衣、米、药物、棺木之类,每年耗资不可胜数,可见他本性善良,能急人所急,深得人望。清光绪十四年(1888),得悉浙江省闹饥荒,叶带头出巨款应赈,奉清廷传谕嘉奖,给“乐善好施”、“勇于为善”匾额。 当他晚年时,回顾自己幼少失学的痛苦,为造福和自己命运类似的少年儿童,于虹口张家湾捐地三十亩,捐资十万银两,创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校,以酬夙愿。叶曾为此撰句:“余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可惜没等校舍落成,叶氏逝世,终年五十九岁,这时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初三日,距他发意兴学已见诸辟划,仅隔一月。次年五月兴工建筑校舍,十二月校主长子叶贻鉴,续捐经费十万银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校舍落成,计正舍三十幢,旁舍十五幢,雨操场一所,校门砌以大理石雕刻的门额,定名为“澄衷蒙学堂”。当年四月十六日开学。这是上海第一所中国人创办的“洋学堂”。1902年五月校主次子贻钊与诸弟侄又捐经费十万银两。1903年添办中学,并增设师范科(一学期后又废置)。1904年正月,规定小学部初等五年,高等三年,中学部四年。1906年春,建钟楼五幢,置大自鸣钟一座。1907年,学制改为小学部初高等各四年,中学部五年。1911年2月辟校西余地为校园。民国成立,改校名为“私立澄衷初高等小学校”。1913年2月重设中学部。同年11月,添建校舍十余栋,辟楼上为宿舍。1914年9月,新建中学校舍厨房膳厅落成,改行秋季始业。历届毕业生中蜚声各界人士感激校主仁德,集资为其铸造铜象,以资纪念,于立校二十周年之期,即1921年4月,为校主叶澄衷铜象行开幕式。1923年秋,小学中学改行四二制。1928年2月,分称中学为“私立澄衷中学校”,小学为其附属小学。中小学均添置春季始业班,改中学为三三制。民国21年(1932)秋,新建四幢三层楼校舍落成,名“世美堂”。1934年2月,小学部复称“私立澄衷小学校”。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起,部分校舍被炸毁,设备损失惨重,③当年9月借北京路通易(信托公司)大楼为校舍。1939年又于北京路河南路处设校二部。1946年学校迁回唐山路原址。一片疮痍经数年修葺,逐步恢复旧观。解放后,1955年9月,上海私立宁波第一中学(公平路)并入澄衷中学,中学部扩大到43个班级,在校学生达2500余人。1956年1月,学校改为市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八中学”。小学部划出,改称“唐山路第一小学”。1959年被定为虹口区重点中学,进一步充实师资,更新设备。1964年市教育局投资新建教学大楼,有正规教室32间,实验、演示教室四间。划出“蒙学堂”、“澄厅”和部分操场,另设嘉陵中学,独立招收初中生。十年动乱期间,学校又遭破坏,有关文物如校刊、匾额、碑刻、书画等或损毁或残缺。④叶澄衷铜象也迭蒙劫难,“八·一三”之役为当地无赖勾结日本浪人偷移出校,经追回移存他处,抗战胜利后迎归重立。讵料解放后不久,掀起批判《武训传》运动,铜象终于又被移走,从此遂一去不返。1978年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又得发展。1985年8月16日,逢建校85周年纪念,同时获准恢复原校名,学校举行庆祝仪式。此时学校一派欣欣向荣气象,迤至今日,“世美堂”正在加层重修,将辟为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已有藏书7万册)和现代化计算机房等,还准备重建叶氏铜象。1985年8月又成立了“澄衷校友会”。1986年9月又成立“澄衷校友会北京分会”。这所学校规模恢宏,重视教学质量,80余年来先后毕业、结业、肄业和任教任职的校友约四万多人,遍布国内外,⑤为社会和祖国作出了贡献,影响深远,声誉广布。 叶氏还在家乡办了中兴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对族人实行义务教育。 叶氏辞世后,新老顺记等工商业由子继承,并发展了银行、农场各行业。在江湾造了一座花园,上海人称它“叶家花园”。后花园改设医院,即“澄衷医院”。 注释: ① 可炽铁行原系英国人柯炽创设,以经营铜铁为主,为叶澄衷受盘。 ② 忠孝堂义庄设于叶氏故乡镇海庄市中兴桥,叶澄衷捐银三万两,叶殁后,其诸子又捐银二万两,于1902年六月建成。置田一千三百余亩,收入稻谷分赠贫寒族人。 ③ “八·一三”之役,小学部校舍(即澄衷蒙学堂)、钟楼(号称“虹口大自鸣钟”,仅存基石)、怀德堂正屋、门房和头门、中学部教室和宿舍(靠西新舍十六幢)等全毁,澄厅(高中风雨操场,为上海最早健身房之一)毁坏三分之一。设备方面包括教具家具九千件、理化生物标本模型三千五百件、劳作用具五百件、体育用品一千九百件、打字机四十台、钢琴风琴十四架、图书五万余册等均毁。 ④ 本文史办公室特派吴伟农同志去沪采访,谓劫余文物中有幸见到了早期澄衷学校自编自印(养正里专设石印局)专供该校教学用的《小学本国史教科书》和《澄衷学堂字课图说》等书,其中有的还是校友捐献,或经多方搜求才得来的。 ⑤ 教育家蔡元培曾任该校第一任代理校长,著名学者、教授如竺可桢、胡适、卢于道、倪正(现任海牙国际法庭大法官)、陈虞荪、丰子恺、钱君匋 (新立校牌“澄衷中学”即由钱手书)、王玉润、袁牧子等曾在澄衷就学或工作过。早在1920年陈独秀、陈望道、施复亮等在澄衷学举行了有五百多人参加的第一次纪念“五一”集会,革命烈士殷夫、史霄雯等人也是澄衷学校的校友。 参考资料: ① 澄衷学校撰《校主叶公澄衷事略》。 ② 澄衷学校撰《澄衷中学史略》。 ③ 陆志濂:《叶澄衷简介》(原刊《浙江工商》1986年第六期)。原注参考资料:1.上海兴信所:《中日实业家 兴信录》上海之部,日本文版,昭和11年。2.黄逸峰等:《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3.有关叶澄衷散篇史料,上海工商联档案室,第29捆145—147;414号。 ④ 《“五金大王”和澄衷中学》(上海《采风》报,1986年第8期)。 ⑤ 吴伟农实地采访稿。 ⑥ 民国《镇海县志》。 附录: 澄衷学校校歌(第一任校长刘树屏词):巍巍大厦峙,叶公手奠江之涘。吾党受其赐,何以鼓之?惟学耳!人生为学须及时,莫谓年幼稚。祝我兄兄弟弟努力进行,慰公期!祝我兄兄弟弟努力进行,慰公期! 澄衷中学复校歌(王震公词):丁丑年日寇沪东急,我校首沦陷,赁三楹继弦歌,北京路上继校业。卅载经营尘与土,八载蹂躏空前劫!幸河山再造,日月重光。复我校,恢旧观,彼此同相欢。从今后,祝我兄兄弟弟姊姊妹妹努力为学,相与毋忘此辛酸!祝我兄兄弟弟姊姊妹妹努力为学,相与毋忘此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