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誉四海的“宁波帮”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18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状似喇叭口的杭州湾南岸,东西二百里的弹丸之地,人杰地灵。中国近代历史的风风雨雨,从这里孕育出一个四海闻名的“宁波帮”。
    在过去的岁月里,“宁波帮”对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在祖国的“四化”建设尤其是大规模开发建设宁波的事业中,“宁波帮”更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以及港、澳、台宁波籍人士为家乡建设出力,“宁波帮”的历史将写下新的、灿烂的一页。
   

    源远流长  血浓于水


    “宁波帮”的形成,起始于19世纪中期。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逐渐半殖民地化。一方面,各国列强在宁波控制海关,垄断海外贸易;另一方面,宁波的商业贸易、金融事业也随之兴起。
    宁波的腹地毕竟局限于浙东沿海的狭小地带,五口通商后,帝国主义除了输入鸦片,抢走白银、丝绸外,并没有给宁波带来真正的繁荣。而19世纪中叶的上海,却成了冒险家的乐园。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有眼光的宁波人横渡杭州湾,潮水似地涌入上海。
    刻苦自励,重视商业信誉的宁波人,在弱肉强食、对手如林的上海,很快站稳了脚跟。慈溪人严信厚,1897年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华人银行一通商银行。上海一些负有盛名的企业,如宝大祥绸布店、大中华橡胶厂、中国化学工业社、四大国药店等等,经营者也是清一色的宁波人。即使在日寇占领、经济萧条的1941年,宁波人在上海经营的工商企业仍多达2230家。
    1902年,早期银行家严信厚筹划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辛亥革命后更名为上海总商会。这个商会基本上控制了上海金融贸易的基础——货币、信用、汇兑,商会成员也基本上由宁波人组成。 “宁波帮”便应运而生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上海总商会的地位足于干预政治,影响社会。因此,上海总商会实际上是“宁波帮”的大本营,严信厚也成了“宁波帮”的开山鼻祖。       
    “宁波帮”又是怎样向海外发展的呢?
    宁波人移居海外有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时中国社会苦难深重,许多宁波人迫于生计,漂洋过海谋生。出外的宁波人以“三把刀”居多,就是持理发刀、厨刀、裁缝剪刀的劳动者,另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海员、水手。他们虽然出身低微,但经过长期经营奋斗,也不乏颇有建树者。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出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他们大多从上海移居港澳,或者以台湾为跳板,转向南、北美洲,澳洲和西欧。这次移居海外的宁波人中,经验丰富的工商实业家、学者、社会名流比较多,对港、澳、台湾和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都作出了贡献。
    宁波人重乡情。在世界各地,凡是有宁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四明公所”、“宁波同乡会”一类组织。如新加坡宁波同乡会会员,每月聚会一次,建会四十余年,月月如此,以致他们的后代,至今乡音不改。不少海外甬籍同胞尽管早已功成名就,对故土始终一往情深。 日本华侨领袖吴锦堂先生临终前吩咐家人,无论如何都要把他的遗骨归葬故里,并且自己撰写墓联:“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这副对联,是海外“宁波帮”人士热爱故土、希望“叶落归根”心情的真实写照。

    智财俱优  世人刮目


    旅居海外和在港、澳、台的宁波人中,不乏见识广、知识博、有技术、善经营的实业家。
    被誉为“世界船王”、现任香港环球轮船管理有限公司主席、隆丰投资公司主席的包玉刚,其附属公司遍布全球,拥有运油船和干货船近百艘,船舶总吨位达1300多万吨,超过全世界任何一位独立的船东。1974年,闻名世界的希腊船王在美国拜访了包玉刚先生,她风趣地对包玉刚说:“搞船队虽然我比你早,但与你相比,我只是一粒花生米。”
    在美华人十大财团之一的巨商和全美华侨总商会董事长应行久,原籍宁波镇海县(现为宁波市滨海区)。1948年,应行久夫妇来到大洋彼岸,在纽约的时代广场开了家小店,专售东方礼品。应氏夫妇含辛茹苦,刻意经营,发展到五六家商店,日渐“织”起了规模颇大的商业销售网。1973年,应行久毅然买下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当时全球最高大厦)的顶层,开办礼品公司,生意越做越兴隆。
    “宁波帮”中除有大批工商巨子外,还有不少著名的政界人士、社会名流和科技名人。美国第一位华人副州长吴仙标即是其中之一。
    吴仙标今年49岁,祖籍宁波慈溪县。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实验太空联合研究所研究员和特拉华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兼校董事。1984年10月,吴仙标教授决定走出实验室,正式宣布竞选特拉华州副州长。在竞选中,他得到了美籍华裔白宫出口委员会副主席陈香梅、加州州务卿余江月桂、电脑巨子王安、名建筑师贝聿铭、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的赞助,最终击败了对手,当选为特拉华州副州长,为在美华人进入美国政治社会开创了一个新的范例。

    慈母情怀  竭诚相待


    随着祖国“四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宁波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之后,如何发动在海外的“宁波帮”建设宁波,成为宁波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一个新课题。近几年来,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从落实“宁波帮”的有关政策入手,竭诚地做好团结工作,体现了祖国对海外游子的一片慈母情怀。
    对“宁波帮”中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人物的政策落实工作,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成员亲自抓。包玉刚先生在宁波的故居“文革”期间被占用,家具流失。在市委、市政府领导过问下,包先生的故居经修饰一新后已退还主人,被查抄的家具也已找回或按原物复制。一九八五年十月,当包玉刚带领在海外的包氏家族成员回乡时,亲眼看到政府落实了他家的政策,十分兴奋。他的夫人黄秀英离家后第一次踏上故土,当她跨进当年花烛高挑的洞房时,竟高兴得叫起来:“这就是我做新娘子的房间!”
    已故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先生,生前热心捐资在家乡创建了锦堂师范,建造了十五座桥梁,做了许多好事。后人为他立了铜像,以永志纪念。“文革”期间,吴锦堂先生的坟墓被挖,铜像被毁。宁波市委、市政府为他全面落实了政策,恢复了锦堂师范校名,重修了坟墓,重建了铜像。旅居日本的吴氏后代很受感动,表示要继承祖父遗志,为家乡建设出力。
    据统计,宁波市共有应落实政策的问题11532件,到1985年底已落实97.7%。其中“文革”期间发生在归侨、侨眷中的157件冤、假、错案,已全部纠正平反;被查抄的财物已全部清退,被挤占的侨房绝大多数也已退还。

    游子同心  造福桑梓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在党的正确政策的感召下,海外“宁波帮”人士以争献拳拳桑梓情为快,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灵秀的四明大地流传。
    包玉刚先生两次带着全家老小回到家乡,他访故里,谒祖坟,会旧朋,结新友。更使他喜出望外的是,在“南国书城”天一阁的“包氏宗谱”中,竟查得千古名臣包拯是他的第29世祖。这一切都使得四十几年来的飘忽梦魂有了踏实的附丽。他自称为“宁波大使”,愿多为家乡建设跑腿、尽力。如今,包玉刚提议并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创办的宁波大学正在加紧施工,今年秋季即可招收第一批学生(已按期开学);宁波北仑钢铁厂的筹建工作,在他的积极参与下进展顺利;小港开发区将出现与他合资兴建的综合大厦……
    在包玉刚先生的影响下,包氏兄妹包玉书、包素菊、包丽泰纷纷捐款为家乡办学修路,建造镇海人民医院“龙赛住院大楼”和门诊部。包氏满门爱国爱乡的热情,受到了胡耀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全国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早在50年代和60年代就为祖国、为家乡做过许多好事。1980年11月,在王宽诚建议下,甬港联谊会分别在宁波、香港两地成立。香港甬港联谊会由王宽诚担任会长(1986年8月王宽诚改任永远名誉会长,由王剑伟任会长),包玉刚等担任名誉会长。这个组织对于团结香港的宁波籍人士建设家乡,沟通两地的信息、联络感情,都起了很大作用。王宽诚还在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积极为宁波的企业推销出口产品。去年,他捐赠一亿美元为教育部设立奖学金,今年又捐赠100万美元给浙江大学作奖学金,表现了对祖国建设事业的一片诚意。
    据统计,1984年5月至1985年底,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客商和专家到宁波市参观访问、洽谈业务,签订了上百份协议、合同和意向书,其中已正式批准和投产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22个,总投资额近2亿元人民币,这些项目90%以上是由“宁波帮”牵线搭桥促成或直接投资的。“宁波帮”人士还踊跃为家乡兴办教育、卫生、福利等公益事业,仅去年就有118项,折合人民币5783.6万多元,是1984年的37倍。

                                (转载自《瞭望》第28期 1986年7月14日)

                                          作者:吴克强 郭说传 童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