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涯民先生
周克任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17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1933年开始,至1951年才全部完成的《鄞县通志》,是我省旧时代编印最后一部体例较新的县志。马涯民先生自始至终担任鄞县通志馆编辑主任,为方志作出卓越的贡献。①我当时追随先生在志馆工作,朝夕共事,协助编辑测绘。先生又任教育工作先后二十多年,主要都在宁波各中学。鞠躬尽瘁,成绩斐然。这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马先生,对我们当时那些青年,他看作自己的子弟,言传身教,关怀备至。五十年过去了,他的音容言谈,在我的脑海里还时时浮现。他是我所最敬爱的前辈和师长。

    早年求学和教学生活


    马先生名瀛,原字伯年,后字涯民,晚年以字称(他早年又有古彦、谛僧等笔名)。浙江省定海县人。1883年(清光绪九年)出生于原属定海县的勾山镇(今该镇划归普陀县)。父亲是一个工商业者,他出生时家庭已中落。生性颖悟,六岁即入学,父教甚严,启蒙课本与经史旧籍多能成诵。那时外侮频仍,新说日倡。先生除从长兄处得读新学课本及《民报》等书刊外亦随兄习数学。涉猎既广,接受新思想,不满清廷专制腐败统治,遂有向往革命之志。1901年一度至宁波进储才学堂就读,次年回定海学习英文,1903年二十岁时考入上海西教会办的中西书院肄业。此时旧民主主义思潮掀起,校内酝酿反帝反封建活动。1904年美帝国主义者在其国内虐待我华工华侨,并纵火唐人街。一时国人舆情愤激,纷起抵制美货。中西书院学生亦起而响应,遭到校方的干涉,先生与许多爱国同学愤然离校。这样,就结束了他青年期的学校求学生活。

    是年秋,先生由友人介绍,进上海明新中学任数学教员。明新中学的前身,就是蔡元培先生办的那个名为“爱国”的学校,当时曾为重要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发源地之一,教师大部分是留日归国学生,多数参加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组织。先生更多结识了一批革命志士,从而加强了他的旧民主革命的思想。当时明新有一个职员叫万福华的,行刺任过广西巡抚清廷大员王子春未遂,被捕下狱。先生对万的英勇义举十分推崇,在他所撰的一篇题为《潘一峰事略》文章里写道:“……自万福华海上酒楼一击,而官吏褫魄。其足以快人心而长民气者,不啻博浪之椎也!”但从此学校办不下去了。先生离明新时,有几位教员和同学赠诗惜别,有一首诗云:“饮恨国亡两纪余,吾侪崛起奋何如!齐飞休比笼中鸟,群力誓援釜底鱼。此日分襟伤离别,他年同泽意非虚,腥羯贱种凭横扫,忍令天涯海角居!”所谓“天涯海角”,指先生回故乡定海也。
    不久,先生应邀赴江西广丰振育学校任教(时在1905年1月)。他在振育期间结交了一个日本国籍教师中山胤男。这位日本志士是反对日俄战争逃避兵役来华的。他常同先生谈论共产主义。先生早年虽已接触了共产主义,但没有深入了解。中山胤男还怂恿先生学世界语,因为共产主义经典著作用世界语写的在国外出版很多,并赠送他一本世界语文法书。③这位日本志士之所以这样热烈地结交和劝说,是见先生感情丰富与笃实有为,足以引起他的信任和期望。
    1909年(清宣统元年),清廷为缓和南方革命浪潮,继续玩弄所谓预备立宪,用提倡实业笼络民心。两江总督端方发起举办南洋劝业会,先生表兄李哲浚参与筹办工作,邀先生助理会事;并任南京江宁电报电话局职员。当辛亥武昌起义、全国响应,他曾接受了上海革命组织用密码通消息的秘密任务,正准备把当时镇守南京城的张勋顽固势力的军事秘密消息传递给上海的革命党人,不料南京清军另行装设了军事电话专用线,在南京已经不能通秘密电信,先生就离开南京,到了上海,把经过告知报社,使上海革命党人及时掌握了军事动向。
    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所篡夺。先生满怀悲愤,于题名《有感<癸丑十一月>》(1913年)的一首七言律诗写道:“遮莫神州在陆沉,人间未死几多心。头颅拚掷紫碧血,襟袖充盈赤白金。捷足早跻东海广,冤魂高哭暮云深!八千子弟今何去? 一为徘徊涕满襟!”在另一首七律中写得尤其感慨系之:“昨夜羽书来海东,争传好古叔孙通。仍崇周制频稽首,肯教夷风三曲躬。破碎山河谁整饬?支离礼节苦研穷。君看刘秀登城日,王莽还旋斗柄中!”④
    1912年先生回定海任定海县高等小学校长。那年秋季县里按前例举行祭孔典礼,因学生没有穿上制服,又是迟到,遭到当地权贵的责备。学期终了先生愤而辞职。先生刚毅拘谨,鄙薄繁文缛节,此一事例足以表明他的性格。
    次年由亲友推挽到杭州盐政讨论会供职。过了一年又到两浙盐产整理处任调查员。这个职务是流动性的,自浙西白下沙场一直到温州地区的平阳以及舟山、岱山、余姚北部等盐场都有过他的足迹。他自负行李和测量仪器,餐风宿露,跋涉山川,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工作。他写出了十余万字的调查报告书,包括多种照片、表格和特绘的地图。这反映了先生干任何工作,即使为了生活干与自己专长不相关的事,也是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二、编辑、教学工作与各种研究及著述。
    上海商务印书馆的首版<辞源》约在1915年出书,先生看到后随加翻阅,即发现里面有许多错误。虽然名目叫做辞源,但是它对有些词下面所列举的典故却并不是本源。他就为这书所收的词改正了几百条,汇送给商务编译所。当时商务印书馆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编译出版企业,编译所里担任编译工作的都是有名望的学者或是有来头的阔佬,处处论资格,讲人情,壁垒森严,非靠内中人不易立足。无真才实学者是难以进身的。⑤编译所负责人看到先生的指正,敬佩之余,特聘先生去修订《辞源》,他便应邀自定海(当时先生正家居读书)赴沪,留在该馆的字典部工作。从此他就和文字结了不解之缘。
    在商务工作阶段(1916—1922年,当时他34岁至40岁),先生用马瀛本名除参与《辞源》修订工作外,还与陆尔奎、方毅合编《实用学生字典》;又独自编成出版一册《平民字典》,流传甚广;此外又编成《国音学生字汇》、《破音字举例》等书。
    先生的尽力于各种辞书,是和他的普及教育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建设国家先要着眼于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必须先推行普及教育。他说:“欲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实非改衍形文字为拼音文字不可。惟(中国)地域广博,人口繁多,而历史悠久,一时未易改革。沿用衍形文字当仍有颇长时间。”为此他竭力主张推广“国音”,认为语言之大众化为普及教育之先鞭,《平民字典》等之问世正是面向大众的语文工具。这和解放后之推行普通话的意义并无二致。
    由于多年编篡辞典的经验,先生精通音韵学。他还创造了一种检字法,从《经籍纂诂》、《佩文韵府》等之分韵法,《康熙字典》之部首法,以及国语运动兴起以来的各笔画检字法中,取长去短,合成一种检字法,定名为“综合检字法”,可说是比较科学也是比较实用的新检字法。其大要以后在《浙江图书馆馆刊》(1934年4卷5—6合期)发表的篇名为《综合检字法绪言》一文中有所阐述。⑥
    因先生所编的字典流行各地,宁波教育界渐多闻名。时先生厌上海繁华,有离商务印书馆的意向,故在1922年宁波甲种工业学校(陈屺怀等创办)敦聘先生来甬任国文教员兼初中主任。商务挽留不住,但仍请先生担任馆外编辑员直至1925年为止。时宁波私立效实中学代理校长何旋卿慕名又聘先生任高中文科教员。⑦后经继任校长冯度的坚请,兼任教务主任,多所擘划。其间又在私立民强中学兼课,一度还曾在甬江女子中学兼课。1933—1940年期间鄞县设馆修志,先生以主编事冗辞去一切教职。⑧在1940年后的教学工作中,最难得的,当年逾花甲身心渐衰之际(1944年),只身应邀至奉化,任奉化中学(校长毛翼虎)西坞分部主任兼教员。这一年鄞县又设鄞县修志馆,进行《鄞县通志》编辑未了事宜和筹备续印工作,其编纂主任一职,仍敦请先生担任。直至解放后的1951年8月为止的数年中,他一边任三一中学等校⑨教员,一边兼任鄞县修志馆的编纂主任。
    综计他从青年期在江西广丰任教始,除去两次编辑生活以外,前后共任学校教职员二十七年之久。所任教科主要是语文,也教过中国历史和地理,早年还教过几年数学。在知识领域里,他博涉群书而成为多面手。所以教授各科,都讲解自如,游刃有余。他严于责已,平易对待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一般都能自觉攻读。特别是任教职时间最久的效实中学,学生的考绩也较为突出。先生持躬朴实,待人以诚,学生有所进步,必奖掖有加。言教之外,兼施身教,故师生均爱戴他,昵称他为“百科全书”。直到晚年,登门求教的人不绝。
    有关教学上的研究工作和著述,在上文提到过的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外,还有:因教课无适用教本而自编讲义,引申整理成书出版的有《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出版)。他在文学史、古典文学的研究方面,以对于诗的格律最感兴趣,所著以《诗的格式》、《诗的格调变化统计》为精力所萃;他还著有《唐诗三百首声调谱》、《历代文学家年表》及若干未完的《学诗笔录》等著作;晚年又有《中国语文发展的规律》一书完稿。他早年好诗,认为:“我国的诗从创始到现在,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汉字字体变化多端,汉语声调复杂铿锵,所以诗的形式和声调比哪一国的诗都优胜。”因此他发意拟编一部《中国诗史》,但是由于“走衣食,没有工夫来写这部书”。⑩他曾把构想与已蒐集的素材先后供给两友人去写,写出一部分,他不满意。这一著作理想未能实现,殊为可惜。
    马涯民早年作诗,隽永遒劲。但以后精力较集中于辞书学、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晚年更少写诗,未曾成辑结集。从存留的手稿看,他写过很多诗文,文体有用文言,也有用语体写的;文有散文,有骈文;有诗、词,也有歌曲;也撰了不少对联联句。其诗歌中有如《娑婆世界曲》,读来铿锵缭绕,意境淳朴。先生在沪从事辞书时,曾一度研究老庄,对《庄子》中《天下》、《秋水》、《齐物》等若干篇加注,又注《列子·杨朱》篇,都有新的见解。先生对数学也颇见功夫。在清季他初涉足教育界时,主要是教数学的(1904年在上海明新学校,1905年在定海讲习所,1906—1908年在江西振育中学都是教的数学)。他的数学著作《微分积分学》于1910年出版。此外,有《中国古算一大衍求一术之研究》、《循环小数之研究》○11、《质数求法之研究》○12、《求多种有限定总量的混合量法》○13、《学算笔记》等手稿。其中若干成果,马涯民谦逊地说:“总算是我的一点小小发明。”他对数学饶有兴趣,即使到他步入老年担任《鄞县通志》编务十分繁忙中,还经常挤出时间演算难题作为消遣。
    马涯民先生对于佛学也有过一番研究。这是由于先生兴趣注集于我国旧学古籍中学术思想发展史,势必旁及历史和外来文化,从而促使他又去研读佛经。他认为,“……我国一切之沿革(按指政治与文化等各思想领域)……至东汉佛教传入乃发生剧变”。所以他不是为出世之感,倾向消极而产生信佛之念,是想由引起中外文化交流的佛学这一线索,探讨我国文化学术演变的规律,以便引阐其精义来发扬祖国璀璨的文化。先生著有《梵典笔记》一稿。
    先生自幼力学,不但博涉各门,而且造诣甚深,尤其对音韵学更见突出。其知识面之广且表现在进修外语上。他学过英语、日语,拉丁文和世界语,虽自说都不深入,但从《鄞县通志·方言》中所收入的外来语看,也可见能一般运用英语的。

    《鄞县通志》的编纂


    马涯民在学术上的贡献最杰出的当推他全力协助陈屺怀主纂之《鄞县通志》。著名学者竺可桢曾称之为“古今方志第一” ○14;近出的《浙江地方志》一书称为“辛亥革命后浙江地方志中体例创新、篇幅最巨、内容丰富之县志”。又云:“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此书,编入《中国方志丛书》。”这部志书确实不仅以卷帙繁富见长,而且纪事为文,重调查研究,板式也别具一格,编排印订和纸质都相当讲究。历史学家柳诒徵深表推重。特别是历经八年抗日战争, 及战后四年中饱经重重阻难,先后经阅十八年之久,真是成书非易。
    鄞县在宁波旧府属和后来分设行政专区里都是首邑。历史上明州对外贸易早著,人文卓越,资源充沛,新陈代谢,迭有变迁。光绪编修《鄞县志》后,失修近六十年(就三十年代言),如再因循拖延,史料必多湮没。1932年,甬上人士与旅沪邑人有鉴于此,相约发起修志。  1933年1月正式成立鄞县通志馆,聘张传保(申之)、赵家荪(芝室)为正副馆长。张、赵等都以慈谿陈训正(屺怀)在甬兴举各项事业,熟悉地方情况,聘为总纂,并表示可由他推举副职。陈遂聘马涯民为编纂主任,○15开始编写《鄞县通志》(县称通志很少,以后先生专有一文考辨)。经费全由地方自筹,主要由姜忠汾(炳生)、董○16和甫担任。
    《鄞县通志》的主要特色:
    一是融贯与创新的体例一一全志分为舆地、政教、博物、文献、食货、工程六志。下分编与目,而不计卷数。志成后,冠以包括序、例、目录等首册,其中《例言》就是先生综核六志的编事、交代体例和内容写成的。最足以反映这一志书特点的,是第十五条综说因时代演进而表现不同于一般旧志的八个特点,即:  1、重近世,轻古代;2、重现在,轻过去;3、重改革,轻保守;4、重演变,轻固定;5、重群众,轻个人;6、重社团,轻家族与少数人;7、重通俗文艺,反对寻章扎句;8、重耳目实验,轻引经据典。
    编辑方针大体以时代为经,以事类为纬。外加地图、照片、索引等。其中工程单独成志又是特创的(附工程图多张)。六志每志都冠以叙目,各分编与各目又多各有短序说明内容概要与观点,○17以及多收原始文件章则,并且尽量把事与物列为种种表格,既可醒目,又便于检寻资料。
    二是丰富与精审的内容——全志共51编、50余目,500余万言。上举六志之前,有序,例、目、姓名等,还有一本首册,记载了内容的详细类目(有206页之多)和编纂的经过情况。书成前先生自撰《编印始末记》甚详,以及编辑、采访、校印人员全部名录。另有地图1函(计总分舆地图共26大张)。原拟编印索引4册,因限于经费,后仅改缩为子目分编索引36页,未用原编索引。全书计舆地志8册、政教志8册、博物志1册、文献志10册、食货志4册、工程志4册,共计36册。
    马涯民除负责各编整理、重校等任务外,主要分担的是文献志中若干编编务(其中如碑刻、藏书等目与人物篇一部分多得冯孟颛提供材料合作,主要列表写定的是陈屺怀)。
    在文献志中的方言一门全是先生悉力采集、研究分析的;一部分吸收陈屺怀主见,经过互相探讨,最后由先生—手写成,计2册、793页。内容考校精审,最为引人瞩目。先生对文字语言学自有他的治学宗旨,他说过“……或搜罗奇字以炫渊博,或征引古典以明出处,然不过足资谈助,绝无裨文字语言之研究与改革”。他把《方言》分为四目:“1、音读,以注音符号拼合之,不用(前人之)直音或反切。2、俗名分类表,列鄞语中一音至二音名称,俾人闻其名即得其字;皆依据语言原理辗转考索。……3、谚语语言,大别为二:一为散语,即信口散法;二为谚语,传自古人。4、谣歌,甬人质朴,素鲜恋歌、情词,故所载多童谣。”他对鄞音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为62音(计声符33、韵符29)。对鄞方言提出“反语”(如“速朗[爽]介现铜钱”、“勃笼(蓬)一声”),“切音”(如“酒[止有]介点点”)等名目。此外,还列出了一批宁波人常说的英美外来语和常写的简体字,这也是—般志书所不及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志稿巳印部分未及半,经费见绌,鄞志馆仅留用先生与笔者2人搞编务,与事务员、勤工各一,共4人。因敌机扰甬城,只得于是年9月迁至陈氏故居慈谿西乡二六市官桥(解放后划归余姚县)继续编务。一面将案卷、帐册、重要参考书以及业已陆续印出之志书转移至鄞西广善寺和集士港密藏。部分原篇再迁龙泉,《文献志·人物》原稿竟至藏于官桥菜园殡坟的空穴中。这些事都是先生擘划的。后来大批资料包括各志原稿很多遭敌伪侵扰毁没。至于藏在志馆所在薛楼中大量书物,亦均被偷窃毁损殆尽,最后该楼被破坏一空。一连串的浩劫,并没有使马涯民先生灰心丧气,还是在困境中一如既往把大小事务一一做好。《鄞县通志》前期编校在宁波,印刷装订却远在杭州,归浙江图书馆附设铅印部承印。校样往返,业务联系,均赖邮递。迁至官桥后,这种付邮工作,也由马涯民亲自经手。他始终兢兢业业,精明强干。可惜由于战乱和经费支绌,鄞志未能全部按原来计划顺利出版。如纸张,后来部分就改用白报纸以代替江南连史纸,铅字用普通宋体代替原已特制铜模之聚珍版式长仿宋体。至于全部索引(预定分订4册)、人物画像、金石拓片、历代营建图、名胜古迹照片等共约百幅,不得已都付阙如。(只有极少部分人物象,用铜板印入文献志中。)所有这些,确使先生感到遗憾。解放后,由宁波甬江印刷厂续印,先生于教课余暇亲自一手整编校对,异常繁忙。总之,《鄞县通志》经过抗战迁移,胜利后续印费、材料诸种困难,至全书告成,无疑是先生的心血所结出的丰硕之果。1951年4月,他给长女协群信说:“《鄞县通志》……十八年来经十二年战乱停顿而终获告成,余之责卸,余之心愉快极矣!”先生对待事业的强烈责任感,于此可见一斑。

    解放前后


    马涯民一生追求光明,但在旧社会中,他经过了旧民主革命几个阶段,一直看不到改进的局面。北伐胜利了,以为国家开始有了一线生机,但是接着就带来了更多的灾难,新军阀连年混战,蒋政权对人民的进步力量进行疯狂摧残,日寇的侵略野心遂肆恣扩张,从“九一八”起,失地日甚一日,这使先生的思想陷入更大的苦闷。他原来就志操恬淡,不好社交,此时更少与本地亲友往还,只一味倾心致力于著述与教学。在宁波任教之早期,他的内亲陈布雷(他是陈的妹丈) ○18,已由新闻界转至蒋介石的侍从室,二人相知巳久,又是效实中学前后同事,如果先生稍起他就之意○19,不难得一较优待遇之机会。可是马与陈氏兄弟在上海报界原多往还,及他们先后从政,他反自疏闾里。只在陈屺怀谢政居杭○20接任主编《鄞志》之时邀他合纂,他才欣然接受这一艰巨任务。如是十余年不易其志,宁可在薪给菲薄生活维持甚为困难,有时甚至以粥糊口的日子中抱残守“宝”(指大体写定还须整理抄补的鄞志稿),蛰居待时。迁居官桥乡间时,还须照顾家务杂事;这期间在陈氏兄弟中只和二人通讯,一是与在永康(后移云和)的陈屺怀商榷鄞志事,二是与其内弟陈叔谅谈乡情和村校事。 
    抗战胜利后,先生携眷回归宁波。鄞志馆改组,改称鄞县修志馆,聘先生任主纂,未印之志稿多赖先生谨藏之显微照片放大显影,才能开展整理工作。但那时经费已竭,先生即与张传保等甬上人士共商,用募捐和节流办法来续事编校未竣各志,遂印成工程志4册,并随编随印文献志。一面在中学兼课维持家计。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先生一生追求期待之光明,至此终于到来。当时他虽已近古稀之年,却犹如黄花应时怒放一样,呈现活力。

    首先要进行的工作自然是他梦寐以求的鄞志未了事。解放初鄞志馆人员分散,续印经费支绌,先生联系部分地方人士支撑残局,争取地方政府的了解和支持。市军管会文教部接管后决定应予续办,仍归已设的董事会办理。马涯民先生当仁不让,既负责编印,又担任联络沪甬董事及种种事务,直至1951年4月全志告成。1949年9月以后系义务职。凡此种种,可以看出其迎难而上、坚贞为公的精神。
    1951年9月,宁波市文教局委先生至市古物陈列所工作(所设在天一阁,主管图书和各项文物)。当时他曾对天一阁的管理方面提出了扶植青年骨干等有益意见,后还撰有《天一阁记》专文。1952年被选为宁波市政府委员;1953年4月,浙江省政府聘任为浙江文史研究馆馆员;以后连续被选为历届宁波市各界人民代表。1950年,浙江省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二次全会邀请先生等赴杭列席,他高兴地参加了盛会。
在解放后的十几年中,先生无比兴奋,老当益壮,由过去不问政治而变为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响应人民政府的各种号召,对各项方针政策由衷的拥护。他由过去的沉默寡言而变为知无不言,并身体力行。如早在1950年间,他将全部辛勤换得的薪金积蓄购买了折实公债,受到群众的称赞。
    1961年8月,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9岁。宁波市各界为先生举行了一次隆重的追悼会。先生的子女遵其父遗嘱将所有藏书78种285册和手稿16种赠献国家,归天一阁保存。
       

                                                (本文承陈训慈校阅)
                

附注:
① 总纂陈屺怀先生1943年先去世,以后由先生主持完成。
③ 此书由长谷川辰之助著述,1906年出版,先生称之为“……东方出版世界语书之最古者,长谷川氏亲炙世界语发明者柴门霍甫,故其书颇有价值。”
④ 民国成立,政局动荡。而尊孔大典却岁岁隆重举行如故,先生有感于此,作此讽时之诗。
⑤ 见茅盾《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生活》(载《编辑杂谈》1981年北京出版社)。
⑥ 据李大忠《词典学论文索引》(《辞书研究》1980年第3、4期)、李良肱《词典学论文索引补续编》(《辞书研究》1983年第4期),汇集国语运动兴起以来的汉字各种检字法,包括马瀛的《综合检字法》。由于检字法发表很多,王云五的四角号码检字法业已推行在先,虽然篇名《综古姓字法绪言》的发表引起了识者的推称,惜为时已迟,未能造成普遍影响和推行。
⑦ 除教普通国文外,并请先生担任专门学科“国学概论”讲师。
⑧ 据《效实中学校友录》载,在1945年抗战胜利效实复校之初,先生又应邀去兼课一学期。  
⑨ 1946年并兼任鄞县县立中学、甬江女子中学教员。 
⑩ 先生给他长女协群的信中语。 
○11 先生原注:包括一千以内质数除一之循环数表,因为质数除一的循环数各不相同,而质数除2以上的数,和非质数除任何数都可从这表查得。 
○12 先生发明了一种质数检查法,就是任何数目是不是质数的检查方法。  
○13 先生原注:这方法比高等代数用无定方程去求,算术用混合比例法去求和中国古算用大衍求一术去求都要省力得多。
○14 载1947年8月2日宁波《时事公报》。
○15 原来在二十年代,先生曾与陈屺怀氏合力编成《定海县志》,已为史志界所推重(见柳诒徵跋及某氏著《方志例议》—书)。当时先生犹在商务书馆编译所,饱览涵芬楼所藏之全国方志。陈屺怀当时在沪办《商报》,以同郡及戚谊故,相与往还论学,涉及新旧方志之递嬗得失多同感。当定邑旅沪人士发起重修《定海县志》,原延先生主纂,他却以编所专职所羁,推陈主纂,而愿力佐其成。主事者沈任夫遂聘陈与先生为正副总纂。先生尽检十年来国内出版各省之县志七十条种,与陈比勘商讨,订定体例。书成于1925年,陈自撰序例目之末有云:“略遵钱氏《宝山县志》例,而参之以马君瀛之主张,物产志、方俗志亦马君手定。”
○16 姜、董二人先后都自用大量用纸以捐供,姜去世其子嗣又有续捐。编印各费经时久而工料价激增。抗战胜利后另组成董事会进行募捐继续付印,原正副馆长张申之、赵芝室以及地方知名人氏屠康侯、俞佐宸、金臻庠等全力支持,使众擎得举。
○17 陈(屺怀)躬任文献志之四编及博物志所得材料之结集,其大部分就地采访分编之各志,多交先生综其成,陈亦时往返杭甬间。陈后来又兼有《国民革命军战史》编撰工作,故马先生在甬职责特为繁重。其后陈于1943年在内地作古,公私联系遂中断。战后整理续成,多赖先生之通博与毅力,方得完成此业。
○18《陈布雷系年自述》1918年(民国七年)二十九岁时记:“六妹晓娟,长未字人,留心物色,迄无当意者。今秋十月,以乌崖琴、沈任夫二君之介绍.与定海马涯民(瀛)君在上海结婚。……大哥从谦夫闻知马君学行著有声闻,四弟与诸妹亦同情。虽系续弦,但未育,上无亲长,家事简单,遂结婚焉。”文中“大哥”指陈训正(屺怀),“谦夫”姓陈,“四弟”指陈训慈(叔谅)。
○19 校阅者注:当年陈(布雷)对亲友引入政界虽不多,但有若干甬校教师弃教从商,在上海或后方,因陈或自谋改业者很有其人。
○20 校阅者注:陈屺怀1929年任西湖博物馆馆长,1931年任杭州市市长,不久谢去,任国府参事,仅数月以不愿闲职,辞归杭州,以著述自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