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效实中学简史
李庆坤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16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宁波效实中学建办于1912年,至今已有七十三年了。七十三年来,毕业和肄业的学生达12,000多人,他们遍布于海内外,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七十三年来,学校从一所局处于西城一隅,不被人所注目的私立中学,发展成为设备较全,广宇新舍,有一支较完整的教师队伍,选自全市的一群优秀学生,受人称誉的完全中学,这是来之不易的。现在她是浙江省首批办好的十八所重点中学之一,是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发展人材的重要基地。
    目前,学校规模计有高、初中三十二个班级,学生1,470人,教职员工151人。

   


     “以施实学为主旨,作鼎革之先声”,这是效实中学兴办的由来。1911年冬,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新学勃兴。鄞县和慈溪等地具有爱国革新思想的知名人士和学者钱保杭(吟苇)、陈训正(屺怀)、陈谦夫(夏常)等邀集旧宁波府属各县人士建立学会,筹备创设中学。于1912年2月7日决定上述办学宗旨。因严复的《天演论》译著中有“物竞天择,效实储能”的名句,取名效实中学。从此以后,七十多年来“热爱学校,勤奋教学,注重实学(指科学),讲求实效”,就在历届师生共同不懈努力下,逐步成为效实中学传统特色,蔚成校风。
    效实中学草创之初,颇为艰难,以西门育德农工小学旧址为校舍,仅楼屋两间,学生62人,分为三个年级。由于学生人数少,学费收入有限,教职员都过着艰苦生活。但他们都是饱学之士,除学校创办人亲自任教外,著名教师有陈祥翰(季屏)、冯幵(君木)、何育杰(吟苢)、何其枢(旋卿)、叶秉良(叔眉)、陈训恩(布雷)、林端甫(黎叔)、冯度(威博)、虞放(伯旷)、叶树宣(建之)等。当时公推陈祥翰为校长,有事共同商量,实行民主办学。这些教师绝大多数爱校如家,献身教育,切实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慕荣利,安于清贫,以此奠定效实中学的传统教风。直到现在,学校不少教职员工热爱学校,忠诚教育,有的虽年逾花甲、古稀,而晚节弥坚,为培育祖国的幼苗耕耘不辍。在教师的熏陶下,效实中学的学生具有刻苦学习,热爱母校的优良传统。如著名科学家童第周是1922年的毕业生,青年时进入效实读书,因数学和外语成绩差,每晚在路灯下坚持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科坚实的根柢。他在晚年时,虽工作繁忙,还经常亲自写信,关心母校。现在海内外的效实毕业生,回到故乡,多要安排时间到母校探访。如著名骨科专家陈中伟、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朱祖祥,旅美电脑专家张思侯和在港动力物理学者张思伸等,近年先后来校,会见师生故旧,都异口同声地称道自己学术上得有成就,同中学时代老师辛勤教学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著名译作家李民,名记者纪静如还给老师写信,深切感到自己写作的基本功是奠定在母校文史教师的严格要求上的。这些生动的切身体会,正是对我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优良校风的总结。我们应该作为宝贵财富,努力继承发扬。
    效实中学师生热爱学校,还体现在几十年来,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和频受挫折而继续复兴上。这是得力于在校师生和各地校友热爱母校、共同努力的结果。现有旧校舍的扩建,例如中山厅、集思舍、益三舍,以及原有习艺舍、日葺舍、学生宿舍等,都是校友捐钱,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三十余年间逐步兴建起来的。而健身房和体艺馆等建筑,全校用水自流井(“汇泉”)的设备和开掘,则是在校学生用历年自办伙食的积余,集腋成裘,自行兴工建造的。学校的图书仪器设备从无到有,成立比较充实的仪器室和图书馆,也是由毕业同学捐赠添置起来的。而效实学会和后来的校董会对学校热忱负责,多方赞助,自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建校之初,慈溪籍校董捐款一万余元,作为开办基金。抗战胜利,学校恢复,图书仪器遭受敌伪洗劫,损失惨重,赖校董校友支援,得到迅速补充。解放之初,百废待兴,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一时未能接管,校董会本自力更生的方针,多次筹款,克服困难,使学校顺利地遵照党的方针逐步进行改造,为1956年国家接管创造条件。凡此种种,皆是对学校的维持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从学校创建直到解放,这三十多年间创业发展,使之成为一所东南有声誉的学校,其间任职最久的两位校长陈谦夫、冯度经营筹划之功,以及长期主持学校教务重任的教务主任蔡曾祜身体力行,在辛勤培育效实中学的优良校风方面所作的贡献,我们在全面回顾学校历史的时候,自应肯定他们创业维艰的历史劳绩。
    由于效实自开创以来,确定“以施实学为主旨”,师生共同努力,以此作为教学的目标和准则,因此教学质量一贯较高,学校成立的第二年,就有四名学生跳级考入北京大学等学校。此后历届毕业生,成绩卓著。1917年,上海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先后同学校签订了永久性的协议,凡效实中学毕业生,全部可以免试入学。1933年和1934年,浙江省举行毕业生会考,我校高初中毕业生连续两届皆名列全省第一。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学校迁到鄞西高桥,以庙宇作校舍,设备简陋,生活艰苦,但教育质量仍能保持较高水平。1941年至1945年间,日寇侵占宁波,学校停办,图书仪器横遭破坏。其时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上海创立效实分校(后改名储能中学),在甬几位教师在一所旧当铺房子内招集原效实学生数十人创设求实学社。沪甬两地师生在极度困难环境中坚持教学,培养出不少人才。所以效实生命实际上不曾因困难而中断。1945年,抗战胜利,求实学社师生回归效实,效实中学正式复校。上海储能中学则于解放时与他校合并,到1983年9月又宣告恢复校名。效实复校在1945年10月25日,此后就确定这一天为学校纪念日。复校仅一年,浙江大学就主动与学校签订协议,每年高中毕业生成绩在前六名的,允许保送三名免试入学。长期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一向把我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录取对象。
    几十年来,我校为国家培养出不少人才。在中国科学院400名学部委员中,我校毕业生就有纪育沣、李庆逵、翁文波、朱祖祥、戴传曾、陈中伟和已故的童第周等八人。现任中央军政机关副部长职以上的领导干部则有郑汉涛(以松)、叶咸元等多人。
    我校不仅有朴素无华、勤奋教学的好学风,同时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的创办人中,好些是孙中山先生领寻下的同盟会会员,有些还直接参加辛亥革命时宁波光复活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效实中学学生同宁波全市中学生一起热烈响应,投入斗争。早在1918年5月,北洋军阀政府同日本秘密签订“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出卖祖国,留日和京沪青年学生群起反对。当时留学日本的效实毕业生叶桂宜返回祖国,开展爱国反日联络活动。他回到母校,由学校原有组织校友会召开师生大会,邀他发表演说。在校学生陈训慈、叶树新等将演讲纪录稿印发第四中学(即现宁波一中)、商业学校以及斐迪等七、八所中学。即时联合各校成立“宁波学生团”,进行“拒约反日”斗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效实学生组织“效实学生自助会”,在上一年的“拒约反日”运动的基础上,于五月七日由效实、四中两校学生为首号召全市学生组织起来,应京沪学生开展运动。五月十九日,各校推派代表在后乐园(即今中山公园)开会,组织成立宁波学生联合会。我校学生袁敦襄、张坤镛先后被推举为学联主席,带领全市学生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斗争。袁敦襄联络奔走,伤病不起,竟以身殉。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我校学生积极投入运动,分赴各地宣传奔走。1926年北伐革命战争时期,我校学生崔功河、沙文求等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学生参加革命活动。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校学生李侠民、董善宝等在宁波地下党领导下同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中慷慨殉难。

    二


    建国以后,我校的革命传统精神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得到继承和发扬。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我校进步学生积极筹备成立宁波市学生联合会,协助军管会在接管全市文教机构和贯彻党中央关于“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学校和旧文化事业”的方针,建立教育新秩序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轰轰烈烈的土改和镇反运动中,我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积极性,同混进在教育队伍中的反革命分子开展斗争,纯洁了教师队伍,改组了学校领导班子,巩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权。同时又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全校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分清了三敌界线,为改造自己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打下了思想基础。在抗美援朝、参军、参干运动中,我校学生踊跃报名参军,教师也纷纷动员自己子女参军,当时全校学生报名要求参军的达在校学生的85%以上。至今,在人民解放军队伍中的我校当年学生,有不少人已成为各军兵种的骨干。1954年,学校建立党支部,开始在教师队伍中发展新党员。至此,实现了党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学校的方针,改造了旧效实中学成为人民的学校。1956年,在全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学校正式由国家接管,并改名宁波第五中学。
    建国三十五年以来,我校在党的领导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有选择有鉴别地继承和发扬效实的优良传统,发扬师生热爱学校、讲求实效、勤奋教学、刻苦学习的精神。历年毕业生不但升学率高,重点大学录取比例大,而且在参加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种岗位上都作出了优异的成绩。许多人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发挥骨干作用,其中有的已经担负了领导职务。1956年1月,随着学校正式为国家接管,各项工作都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195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60年,又确定为教育改革试点学校,教师队伍得到加强,教学设备得到充实。我们坚持按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工作条例》办学,以教学为中心,贯彻执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纠正了大跃进时期劳动时间安排过多而影响正常教育秩序的倾向,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当时,初中几届毕业生都以优秀成绩全部升入高中和中专、中技各类学校。高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较高水平。62年高校招生考试,我校毕业生的数学成绩在浙江省领先。学生支边支农也表现较好,如全国著名的“北大荒人”陈越玖,就是我校67届的初中毕业生。学校的体育成绩也很突出,61年参加全国中学生和全国青少年体育运动会,我校获得多项优胜成绩,并向国家输送了一批体育人才。62年我校的体育运动队曾代表宁波地区参加省运动会,获得好成绩,为地区和本市争得荣誉。十年内乱,重点学校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但我们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顶住了风浪,克服了波折,教育质量的提高还是较为显著的。“文化大革命”前后,我校多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单位,两次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从五十年代开始,全市历届中学生“五四杯”文娱会演赛,我校每届都是“五四”奖杯的获得者。至今保有全部银杯。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党的关怀和支持下,迅速医治十年内乱的创仿,1978年学校恢复了省重点中学地位,1980年又恢复了效实中学原名。省人民政府进一步确定我校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并得到优先配备教育设施。1978年以来,我们先后建成了面积2,200多平方米的教育大楼和2,700多平方米的科学楼,以及1,300平方米的体育和生活用房,670平方米的教工家属宿舍,操场面积扩大近一倍。现在学校建筑总面积达12,622平方米。理化生物实验仪器设备,已经基本按照高、初中教育大纲和教材的规定,可以供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电化教学设施除各课较普遍地使用幻灯和录音机外,有电化语言实验室二所,电影放映机四部,为近几年来提高语文和外语教学质量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为了实现教育工作“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目前正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筹备电子计算中心。学校图书虽经十年浩劫,损失惨重,但我们经过努力,已有藏书四万余册,还建立了一个图书报刊比较充实的教师进修资料室和四个学生阅览室,并大力扩展了理化、生物、图画、音乐等专用教室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室、自修室。八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校教师由于历史上“左”的影响所造成的冤假错案都已得到纠正,广大教师的知识才能得到发挥,积极性有很大调动,五年来先后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有八人。不少教师努力学习教学理论,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业务进修,定期总结教学经验,积累丰富教学心得资料,撰写论文,有些陆续在全国和全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如物理组近两年来在省和全国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就多达30余篇。有些同志参与了省、市各种学会和各科教研机构的领导。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科爱好者协会,下设数学、物理、体育等十一个分会,近千人参加。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又出现了可喜的新成绩。如1980年全国第一次中学生数学竞赛,我校高中学生丁汝舟荣获全国第五,免试选择升入重点大学。1981年19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学生数学竞赛,我校高中学生贺巍、穆文涛等获得优秀奖。1983年全国中学生第二次数学竞赛结果,我校高中学生李海波荣获一等奖,同时还有获三等奖的一名,四等奖的三名,成绩居全省首位。由于近年来我们积极试行教学改革,着重抓好初中的基础年级、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教育质量全面有所提高,从1981年到1983年三届初中毕业生850人,毕业考试的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我们既在教学中贯彻全面发展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也重视因材施教,注意尖子和特长的培养。82年全国大中小学三好生选择评比,我校高中学生张大伟光荣获选。在全国举办青少年科学创造和科学讨论会上,我校初二学生的一个科技小组所写的《浅谈宁波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论文荣获二等奖;另一学生作了电气生活用品方面的革新,荣获三等奖。1984年天津市《新蕾》出版社举行全国作文邀请赛,我校初中学生获得新蕾二等奖一名,高中学生获得新蕾三等奖二名。由于历年来我校高中毕业生升入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较多,质量较高,声誉不减当年。1981年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同我校挂钩,正式建立了联系,对我校教师和学生给予业务进修、设备使用、教学交流、学生假期活动以及升学的各种优惠待遇。1984年,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的华中工学院,援上海交大例,以相类似的优惠待遇主动同我校挂钩。浙江大学正式宣布自1984年本届高中毕业班起,每年由我校选送三名优秀毕业生免试升入浙大。以上这些成绩和收获都说明,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走上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当前,祖国历史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我们一定要发扬传统的“求实”精神,“爱祖国、求进步、重科学、讲实效”,为把效实中学办成一所真正适应党的宏伟战略目标要求的现代化学校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