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在宁波
毛翼虎
发布时间 : 2013-09-01  23 : 15 来源 : 本站 作者 : 系统管理员 字号 : [] [] []

    “五四”前概况


    自一八四二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条约开辟五口通商、一八四三年宁波开埠以后,宁波就成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点基地之一。当时天主教尤有特殊的政治势力,如宁波主教法国人赵保禄,竟利用宗教干预地方事务,强占江北岸一带土地,酿成宁波历史上有名的“白水权”问题,因而民间有“宁波道一颗印,还不及赵主教 (赵保禄)一封信”的流传语。在经济侵略方面,英国的太古公司,法国的东方公司,均有轮船开入宁波。英商设立祥泰木行,法商设立永兴草帽厂等,舶来品大批涌入市场。日本则根据马关条约最先在内地设工厂(此一特权,后来英法各国相率效尤),故日本货在宁波城乡更为泛滥。所以宁波的民族工商业,一开始就受到帝国主义经济的扼杀和垄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宁波总算陆续兴起了一些民族工业,开办起轧花厂、纱厂、电灯厂、机器厂、面粉厂、皂烛厂、火柴厂等,但力量微弱。在文化侵略方面,仅以学校而论,当时宁波十三所中等学校中,教会设立的就有七所。这十三所中等学校是:省立的第四师范、第四中学;宁属六县地方公立的甲种工业学校、甲种商业学校;宁波地方公立的女子师范;私立的效实中学;教会设立的有斐迪、三一、崇德(女校)、毓才、崇信、浸会(四明)和圣模(女校)。学生共约二千余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是四中(开办时称宁波府中学堂,即今之一中)。在五四前夕,该校已有自治会性质的学生组织,常常掀起罢课风潮,参与政治活动。青年学生,对于上述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最富反抗性。故“五四运动”一开始,在宁波就蓬勃展开。四中学生在教师洪樵舲带动下,组织了“殖群社”,由学生张传畴、盛在珪负责。私立效实中学也组成“效实学生自助会”。四中是学生联合会中的主要领导者。同时《四明日报》也有进步青年参加,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五四运动”在宁波


    一九一五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掀起了爱国反帝示威运动,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五日,上海响应。七日,京沪二地学生运动详细消息传到宁波,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中学生,就愤不可遏,校际互相联络,酝酿组织,不久就行动起来,兹分述其情况如下:
    (一)组织宁波学生联合会  宁波中等学生之有组织,开始于“五四”前一年即一九一八年五月北京政府私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时候。那时留日及京沪学生群起反对密约(防敌协定在末正式宣布前,常称中日密约),宁波也有效实、四中等七、八校学生组成的“学生团”,起而响应,进行爱国宣传。这可说是宁波学生运动团体的开始。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各校学生得知京沪学生运动详情,立即起而响应,由四中、效实二校学生发起,经各校学生赞同,于十九日各派代表在后乐园( 即今中山公园 )开会,决定组织成立 “宁波学生联合会”① 该会具体分工为评议部与执行部并列。在执行部下,分设宣传、演讲、调查、出版、制造等股。联合会会长兼执行部主席,副会长兼评议部主席。会长人选,起初推举袁敦襄( 效实 ),后以袁调查奔走,过度劳困,伤足辞职,卧床半年病故② ,改推张传畴(四中 )担任,并推张坤墉( 效实 )为副会长兼评议部主席(一说,继袁敦襄后的会长是张坤墉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时间较长,影响最大。一九二○年秋季,张传畴离开宁波去南通肄业,先后由董元钦、史文、林立等充任会长。参加学生联合会各校代表,主要是蒋本菁( 四师 )、张超( 甲商 )、陈秋阳( 四师 )、张知棠( 浸会 )、宓汝卓(四师)、张为桢( 斐迪 )、张孟闻( 四师 )、陈华清、支光瑜、沙克军、裘公洨( 以上女师 )等,教会学校学生也全体加入了共同组织。不久,宁波反宗教大同盟蓬勃一时,它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成立宁波救国十人团  宁波学生联合会组成后,出现了有力的同盟军救国十人团,这是抵制日货运动直接的产物。这种团体,开始于北京、上海,在宁波先自《四明日报》产生,只有一个团,是几个记者、小学教师以及和丰纱厂的职工组织的。接着发展很快,不到半月就成立了一百二十六个团,有团员一千二百六十人。救国十人团的编制,每团十人,团设团代表,除参加团代表会议,选举十人团联合会会长外,负责本团事务,为团的领导人。团代表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则召开全体团员大会公决。成员包括各阶级、各阶层,职工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小学教师,分布城镇和农村。这种团体出现不久,就在江北岸北隅小学召开了十人团联合大会,选出正副会长和秘书长。有一个团员王吟雪 ( 小学教师 )在会上演讲,慷慨激昂,当场咬破指头,用鲜血写成“誓死抗日”四个大字,千余人听众,无不感动。十人团联合会会长始终由金臻庠 (钟灵小学教师,后任记者)担任,其他主要人物则有乌一蝶《四明日报》记者)、陈荇荪 (印刷业)、王冰生 (商界)、赵宇椿 (商界)、陈器伯 (甘白小学教师)、金梦麟 (小学教师)等。
    (三)抵制日货  宁波学生联合会和救国十人团联合会相继成立后,结成了牢固的同盟。它们的任务是张贴标语,散发传单,露天演讲,化装宣传,鼓吹提倡国货和抵制日货等等。那时检查日货非常认真积极,尤其中等学校学生,在学联领导下,每天到江北岸沪甬商轮及内河商轮检查日货,为期很久,寒暑假均不间断。各中学多设在城内,离江北岸较远,沪轮进口多在黎明,派定查货的学生多清早起身,空腹走到轮埠,执行任务,使群众很为感动,轮上海员职工也都支持合作。查出的日货,有一定的罚则与处理办法,予奸商以严重的打击。在提倡国货方面,因那时民族工商业还很幼稚,国产商品还不多,日用品当中的三角牌毛巾、无敌(蝴蝶)牌牙粉、双十牌牙刷等算是新产品,由青年们肩挑,向城乡人民宣传销售。那年暑假期间,第四中学的学生,多数轮流下乡,不辞艰苦推销国货,并宣传抵制日货。
    在抵制日货运动中,曾发生如下事件:
    1、“新章”事件  “新章”是一家老牌洋布店,规模中等,店东朱如松,经常销售日货。当时青年学生虽缺乏鉴别商品的能力,但在救国十人团成员中有工商界职工,能鉴别商品,市场消息灵通。有一天,十人团得悉“新章”由上海委托“北京轮”运来日光牌日本棉纱十二件,就通知学生联合会进行查扣,当被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所阻挠和抗拒。学生们就向“新章”索取栈单,以便前去提货检验。朱如松避不见面。学联会即在宁波商会内开会,决定次日包围“新章”。届时,学生群集“新章”货房,搜出大批日货,运到江北岸草马路空地上,用火油和柴爿引烧,全部日货付之一炬。一时欢声雷动,人心大快。当时效实有一个教师,曾因主张“稳健”,受到群众的痛斥。这是宁波第一次焚烧日货惩罚奸商的行动。
    2、“大丰昶”事件  “大丰昶”是一家中等洋广货店,店东张德化,是学生联合会会长张传畴的族叔。张德化曾叫张传畴前往店内商量,要求徇情庇护,张传畴坚决拒绝。最后张德化要求来查货之前先给一个关照。当夜,学生联合会发动大批学生,由张传畴亲自带领,驰往“大丰昶”,查山了大批日货,于次日运到草马路焚烧一光。张德化恼羞成怒,即向张传畴父亲声明,取消原以传畴“承继”的约言,加以报复。事后有人对张传畴开玩笑说:“你所带头焚毁的,是你自己的财产呀”,但他毫不介意,付之一笑。即此一端,足以说明“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高度爱国精神。
    3、“余懋”事件 “余懋”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纸店,店东陈声源(即阿元)唯利是图,专卖日货,经学联会多次警告无效。一次在他店中查出大批日货纸张,陈声源及其子陈道显竟敢纠集流氓抢回。当时检查队员都奋不顾身,又从持有凶器的流氓手中夺来货物。有学生数名因之受伤,激起了群众的愤怒,就把陈声源捉来,给他戴上“高帽子”,游街示众。陈身材很高,大腹便便,这天坐在人力车上游街,他还口衔雪茄,装腔作势,沿途观众莫不痛恨,高声大呼“打倒奸商”,有的甚至直唾其面以泄愤。对这次查获的纸张,有人认为:货虽是日本制造的,但已由中国商人花钱买来,焚毁的结果,受损失的不是外国人,乃提出了“拍卖”的办法,于是这批纸张暂由学生联合会和救国十人团共同保管。之后,经会议决定,凡查出的日货,均以“拍卖”方式处理。
    4、“新章”血案  该店自被焚毁日货、棉纱等件 (约值万余元)后,店东朱如松表面上向学联会认错,保证不再进日货,并拉拢“十人团”个别团员,有时还来献策告密,假装积极,但暗中却处心积虑,阴谋破坏爱国运动。朱如松是洋布业的一员,也是“洋广公所”的成员。他纠合同业,组成了一个“反抵货”的同盟,“洋广公所”也就变成这个同盟的秘密机关。他们准备了一笔基金,专供打击爱国团体之用。朱如松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有一个国会议员胡翔青(字叔棣)做他的后台,同时也有毛稼生等做他的耳目爪牙。这个同盟在朱如松主持下,雇用了一批打手,企图用流氓手段,制造惨案,打击爱国运动。所以“新章”洋布店依然大进日货,并且故意露出风声说:学生来店检查时,准备用武力对付,打死几个学生,雇人坐牢抵命,由同盟负担一切费用。学联会经过调查研究,就出动学生四、五百人,前往该店检查。这时教会学校的学生也来支援,斐迪中学校长外国教士雷汉伯,出头力阻无效。当学生队伍包围“新章”时,该店排门紧闭,不见动静,正在诧异间,突然一声哨响,楼下二、三十扇排门一齐打开,店里冲出一群手执短棒的打手,大喊“打死他们! 打死他们!”凶如疯狗,见人便打。检查队员奋不顾身,当即冲进店堂,执行任务。双方搏斗约半小时,始行结束。查获日货很多。学生受伤者十余人,重伤三人。学联会即向宁波地方审判厅起诉。该厅仅判处朱如松徒刑四个月,准以罚金易科,不但“洋广公所”的负责人末受惩罚,即朱如松亦只缴纳若干“罚款”了事。轰动一时的新章血案,就这样不了了之。
    5、“台鹿”案件  镇海著名讼棍章春桂,受宁波药业奸商宝生药行委托,运到台湾鹿七只。因为当时台湾尚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也作为日货抵制。船泊镇海口外,先来甬向有关方面贿托,企图准其进口牟利。当时学联会和“十人团”的主持人,一面敷衍,一面暗中派人雇小舟驰往镇海口外,截获台鹿,并搜出伪造的“宁波学联会”公文及“十人团”旗帜等件。两会负责人向镇海县署提出控告,请予惩办,结果,章春桂被判拘役二十五天,台鹿沉江一只,枪毙一只,其余责令宝生药行退货。
    总的说来,宁波地区抵制仇货的爱国群众运动,发动面广,时间长,在连续数年的具体活动中,学生联合会与救国十人团联合会始终通力协作,作出了很多的成绩。
    上述各事,是当时比较令人注目的事件。其他如宁波学联会派代表张其昀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各地学生代表会议,派“十人团”团员王冰生截获奸商偷运粮食出口事件等等,也是值得记录的。通过这次运动,壮大了学生、工人、职员的进步势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势力,使宁波地区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


    “五四运动”对宁波的影响


    如上所说,“五四运动”使宁波地区的社会风气有了改变,特别是促使进步青年在“五四”以后的历次爱国运动中积极带头,奋不顾身,与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成绩卓著。其后从“五卅”运动到大革命前夕的一段时间内,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得以迅速成长,“五四”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在具体表现方面,可分述如下:
    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由于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结果,促进了宁波工商业的发展。
    例如:
    1、美球袜厂  (今之浙东针织厂前身)  过去宁波人都穿“麒麟牌”和“鹫鹰牌”的洋袜,这时作为十人团团员之一的商人赵宇椿,独资开设了美球袜厂,继又扩充为美球针织厂,自己装备机器,制造各种针织品。
    2、翔熊软席厂  过去宁波市场上的软席是从台湾运来的。台湾本是我国的领土,因当时尚被日本占据,台湾货就认作日本货。宁波自“五四运动”抵制外货高潮以后,鄞商人史翔熊就在北门开设翔熊软席厂,仿照台湾制造国产软席。这种国产软席,后来行销到南洋群岛一带。
    3、瑞成阳伞厂  过去宁波市场上供销的阳伞,都是舶来品。十人团团员王冰生这时开设了瑞成阳伞厂,以抵制外货。
    4、民醒砂皮厂  过去宁波没有这种工厂,砂皮多是进口货,这时在宁波北门就有了民醒砂皮厂。
    此外,还有天生麻棉厂,生产制作鞋底的蜡线,代替了进口货;上海华成烟公司,也是这个时候由宁波人陈初湘、戴耕莘等以挽回利权的口号发起建立的。同一时期,在宁波东门开辟了一个“国货商场”,由十人团联合会会长金臻庠任经理,可惜以后又受外货倾销的打击,因业务不振而停闭。
    二、新闻事业的开展
    1、《四明日报》  “五四”以前,宁波地区的报纸,除昙花一现不值一提的以外,只有《四明日报》一种。它是中型的报纸,每天发行二张,由本地官绅巨商主办,历来主笔都是顽固分子,所写社论、小品文和一般新闻稿件,内容陈腐,毫无生气,人们称它为“死人报”,影射“四明”二字;又称“水火盗贼报”,团为它除了报导水、火、盗贼和黄色新闻之外,就没有什么公正舆论。在“五四运动”中,该报改变了作风,向来不能在该报发表言论的知识青年,这时亦被容纳,参与了该报的写作和编辑,因此新闻栏就满纸都是抗日纪事,在社论、小品文中亦发表了若干进步的文章。青年们由此更加认识到,新闻事业是向旧势力开展斗争重要基地。但是这一基地,进步青年只占领半年光景,仍被反动势力所排斥,《四明日报》依然变为“死人报”。
    2、《时事公报》  宁波的青年知识分子,自被《四明日报》的反动势力排斥以后,就建立起自己的一个舆论基地——《时事公报》。该报于一九二○年六月一日创刊,社长金臻庠,是救国十人团联合会会长;主笔乌一蝶,是十人团团员。该报办了三十年,社长和主笔一直没有更换。它的资金来源是由十人团团员和工商界负责的。当它创刊之始,虽以“六大宗旨”为标榜,而在实际上只是做了一些反封建     打击土豪劣绅的言论工作。出版不久,恰值虞洽卿保释安福系罪魁李思浩事件发生,该报发表青年读者谴责虞洽卿的来信,并牵涉到宁波旅沪同乡会。之后,该报曾经撰文指斥傅筱庵(与孙传芳勾结的大买办,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与谢蘅窗(煤业巨子)等,又常常发表青年作品和读者来信,与当时的《四明日报》态度比起来,就显得进步了。
    三、新旧势力的一场斗争
    宁波士绅、土豪们有一种由来已久的特殊地方势力,其分子有遗老,有新贵,有财主,有巨绅,还有留学生,拖辫子的和剪西发的杂揉在一起,他们互相勾结,把持地方上的一切,历来的地方官员都得仰承他们的鼻息,并同他们朋比为奸,营私舞弊。他们有一个组织,名为宁属六邑 ( 鄞、慈、镇、奉、象、定 )公会,把持六县公产,专权独断。“五四运动”的风暴,唤起了宁波的青年群众,从学校、家庭、工场和商店里出来参与政治生活,这在上面所说的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中已可看到。青年们通过几次政治斗争的锻炼,认识到对于阻碍社会前进的各种旧势力,必须与之开展不调和的斗争。这场斗争,是进步力量和反动力量的较量,突出地表现在一九二三年经亨颐出任四中校长的问题上。当省派经亨颐担任四中校长的消息传到宁波时,所有宁波的进步师生们,一致表示欢迎和拥护。但是,以张让三为首的豪绅们,则大起反感,诽谤经亨颐在一师校长任内曾经提倡“非孝”、“废孔”和“共产公妻”等等,无异“洪水猛兽”。他们联名电省,请求收回成命。于是宁波青年立即展开活动,一面电省表示对经欢迎和拥护,一面驳斥豪绅谬论。结果,经亨颐没有被宁波的豪绅们所吓倒,终于来长四中。虽在接任四中校长之初,豪绅们曾经煽动该校部分教员联盟退出,表示不与经合作,但如杨菊庭等还是坚持返校授课。经任职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及进行其他兴革,使宁波的教育空气为之一变。宁波青年对豪绅的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
    四、白话刊物的风行
    宁波自“五四”运动开始,就已经出现了几种白话刊物:
    1、《救国》,救国十人团联合会编;
    2、《良心》,救国十人团联合会编;
    3、《火花》,主编人某某;
    4、《天鸣》,主编人戴统痴。
    这些白话刊物,大都是青年学生和店员发起创办的。由于人力资力两感不足,往往此起彼落,能够持久的不多。同时《时事公报》亦开风气之先,该报所撰文字十之八九是白话文,但新闻消息则仍采用文言。自经亨颐担任四中校长后,大力提倡白话文,又出现了《宁波评论》,这是定期刊物,负责和参与写作的以“雪花社”社员居多,他们都是四中学生。该社是一个知识青年的政治团体,因为《宁波评论》所发表的言论比较进步,当时曾被豪绅们指为“近乎赤化”。“雪花社”主要成员有:干书稼、潘风涂(共产党员)、赵济猛 (共产党员)、王任叔 (即作家巴人,共产党员)、谢传茂、宓汝卓、张孟闻等。《宁波评论》执笔人, 除“雪花社”社员外,还有四中教师冯三昧、唐性天等。“雪花社”成员,后来在政治上有了分化,有的投靠国民党做了“党报”记者,有的加入国家主义派,有的则中了胡适之“救国莫忘读书”的口号的毒,披上了一件科学外衣,自命为学者名流了。但是,其中亦有坚持走革命道路的,于蒋介石进行“清党”大屠杀时,始终没有变节。如赵济猛烈士就在那时壮烈牺牲。《宁波评论》大约只出七、八期,一九二五年春即被军阀孙传芳部属宁波防守司令段承泽指为“赤化”刊物,强制查封。它虽然存在不久,但对于宁波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欺压人民的种种罪恶,曾经大胆揭露,号召宁波青年进行激烈的斗争,使宁波思想界起了相当深刻的变化。
    五、宁波工商业联合会的成立
    继学生联合会和救国十人团联合会之后,宁波工商业联合会接着组成。这个组织,不同于旧有的“商会”。其成员除一部分是资本家以外,主要的是工厂、商店的职工,各行各业,均有人参加,还有律师,其中十人团团员占一定的比例。这个组织虽不是救国运动的直接机构,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界和职工反帝爱国的联合,起了劳动者对资本家约束的作用。会内设有消费合作社一所,供应社员部分生活用品。这是宁波第一个合作社,规模不大,社员大抵就是工商业联合会的会员,居民参加的不多。这也是“五四运动”后宁波出现的新事物。

   
                  (曾刊《浙江文史资料》第四辑,有订正)
                  

注释:
①参考《效实中学十五周年纪念册》“学生自助会记略”及方亚文:“宁波学生团体发轫小史”(见《爱国青年》)。
②见《效实中学十五周年纪念刊》“袁次助君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