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形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昨天下午,政协委员分组讨论的间隙,市政协委员、宁波体育运动学校射击队国家级教练虞利华表示,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相当严重。记者昨天查看今年的政协委员提案发现,已有多名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将内容锁定学生体质下降问题。
背景
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宁波排全省倒数第三
在提案中,多名委员都提到一份“浙江省高校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去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全省高校和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按生源所在地区进行排名,宁波在10多个地级市中排在了倒数第三。
提交《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建议》提案前,虞利华曾在宁波10多所中小学校进行走访调研。“江东区有位初中校长告诉我,去年新生军训时,学生们只站了20多分钟,结果就有30多人当场晕倒了。”
原因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主要症结
“中学生身体素质下滑,原因有很多,主要症结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市政协委员、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沈百军说。为了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沈百军提交了《关于增加中考体育考试分数比重的建议》的提案。
沈百军认为,为了提高学业成绩,能考上好的高中和重点大学,多数中学生“早六点晚六点,晚上还要干到十二点”,如此不惜牺牲时间和身体,必然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下滑。
另外,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存在片面理解和偏见。在升学率“硬性”考核面前,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让路”,这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建议
应严格考核和问责,并增加中考体育分数
虞利华认为,教育部门应将学生体育健康评价指标纳入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体系,同时,充分利用现行考试制度,提高中考体育分值,在中考、高考中,体育应当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和问责制。”市政协委员、宁波中学副校长陈杰在《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建议》提案中也指出,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应作为学校工作的基础指标,必须跟学校的评优评先挂钩。同时,设置一个基本数据底线,对跌破底线或常年排名落后未见起色的学校校长进行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