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字号:[  ] 发布日期:2012-04-20  

  过去,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冲击,宁波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多措并举抓创新增优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资源要素制约日益凸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改革攻坚任务十分繁重。转型升级是实现更高水平突破的必由之路。

  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加大有效投入,如何优化发展支撑,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都是代表、委员在两会上热议的焦点。

  以蓝色为发展底色

  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 陈利幸

  海洋经济是宁波发展重中之重。作为全市临港大工业最为集中、海洋经济发展条件最优的区域,未来5年,北仑将着力做大做强海洋经济。陈利幸代表表示,将从“率先形成高端化现代产业结构”和“率先打造示范性海洋经济核心区”两个方面,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如何打造示范性海洋经济核心区?陈利幸代表说,首先是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强化平台支撑,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提升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陈利幸代表介绍,北仑将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始终瞄准高端、突出重点、抓住龙头,推进实施“363”海洋产业提升工程,即“主攻三大重点产业,建设六大百亿项目,实现三大千亿目标”。

  “把蓝色作发展底色。”陈利幸代表建议,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还要着力完善海洋经济综合保障体系,强化基础支撑。加快构建“三高三横三纵三铁”疏港综合交通网络和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投资基金护航新兴产业

  市政协委员、民建宁波市委会副主委 张雨

  我市“十二五”规划将重点发展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新装备、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创意设计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要素保障是关键。张雨委员认为,“投资要素保障是重中之重,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护航。”

  “这一基金应由政府发起,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的原则运作。”张雨委员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提出了一套可操作的模式:基金总规模可考虑50亿元至100亿元之间,首期启动资金10亿元左右,募集资金来源除了代表政府出资的产业投资公司外,必须引进具有影响力和产业投资经验的大型专业化投资机构,同时吸引民间资本广泛加入。基金运营可采用基金+管理公司的模式。

  当然,作为一个全市性产业基金,张雨委员从政策上对其提出建议:“应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智力保障和监管保障。”

  “外引内育”推动转型升级

  市人大代表、慈溪市市长 施惠芳

  施惠芳代表认为,提升产业品质,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外引内育”:即一手抓“外引”招商引资、一手抓“内育”培育上市,以此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

  “以慈溪为例,虽然近年来工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较快提升,但产业结构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经营模式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施惠芳代表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在更高水平上转型升级。

  今年,慈溪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手段。施惠芳代表说,要以慈东滨海区、新兴产业集群区等六大产业平台为载体,努力吸引国内外优质项目和新兴产业投资落户。在瞄准跨国巨头、世界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等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招商的同时,深入实施“慈商回归”工程。

  施惠芳代表说,企业上市一直是慈溪的“短板”,前阶段,慈溪专门召开了企业上市发动会,在今年已有慈星股份挂牌上市的基础上,确保再新增1家企业挂牌上市,力争今后三年进入上市实质性阶段的企业达到15家。

  实现资金人才良性互动

  市政协委员、浙江万里学院院长助理 闫国庆

  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突破过程中,自主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闫国庆委员认为,当前宁波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首先是宁波缺乏大企业,有的是大量中小微企业,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无论在资金上还是人才上都缺少自主创新的条件;自主创新的另一个推手是高校,而这也是宁波的弱项。

  “我市虽然推出了不少人才平台或基地,但其真正引进高尖端人才的力度还不够,就算有些尖端人才被引了进来,但因为同领域等水平的人才很少,曲高和寡的感觉也难以留住人才。”闫国庆委员说。

  要着力推动人才结构完善,以要素集约引领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吸引人才汇集,促进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闫国庆委员建议,用资金人才的良性互动,来助推自主创新。以大手笔投入引人才、留人才,尤其是高校研究型人才。人才将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他们的成果将通过产业化得到实现,得到资金回报,形成良性互动。

  以产业链建设发展新兴产业

  市人大代表、江东区百丈街道办事处主任 曹敬之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曹敬之代表认为,我市通过海洋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决策效果明显。宁波区位优势明显、自然条件优越,以江东区为代表的中心城区,虽然不具备岸线资源,但作为宁波市“三大中心”的所在地,会展贸易、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完全能够成为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实事求是地讲,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还存在不少差距”。曹敬之代表说,为切实用足用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真正把宁波打造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大宗商品交易的核心区域,一方面要“加强‘三大中心’联动”,同时要“以产业链建设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大宗商品运营商与贸易商发展,鼓励大宗商品加工与制造企业进行“采购运营化”探索,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形成大宗商品贸易链。

  公益科研机构助推成果产业化

  市政协委员、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度依赖土地等资源的传统产业遭遇发展瓶颈,宁波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获得新一轮的发展?黄晁委员认为,应通过引进公益性科研机构,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

  黄晁委员说,我国目前科技资源载体主要是企业和公益性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其中后者更适合宁波的产业环境。建议市政府加大投入,建设创新型的公益性的科研机构,以更好地服务企业。

  创新成果具有高技术,也具有高风险。为此,黄晁委员建议,要加强转化力,帮助科研机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来源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科技研发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问题,提高成果转化率。对于政府支持的科研成果,可适当增加投入,实现技术成果在本地的产业化。

  (张燕 冯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