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大学生,广告中被吹成‘宁波名师’、‘高级教师’;没有培训资格的‘教育咨询’公司也办起培训班……”昨天,在市政协会议小组讨论休息的间隙,政协委员赵夏娟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培训市场的乱象。赵夏娟委员说,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表面非常繁荣,实际上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面对发展迅猛的培训市场,如何进行有效监管,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在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民进宁波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监管的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建立市场协调机制和联合执法制度,并提高准入门槛,推行保证金制度,让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现象:虚假宣传、无证办班较普遍
民进宁波市委会在提案中细数了培训机构的混乱现状。提案说,由于教育部门审批要求严、标准高,很多规模小、不具备教学资质的培训机构以“教育咨询”名义,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从事教学活动。还有的机构甚至无证办班,如我市某区,无证开办各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就达40多家。
“虚假宣传现象也很严重。”赵夏娟说,一些非法培训机构为广招生源,在广告中虚假宣传培训内容和成果。比如杜撰被镇海中学录用名额,宣称培训教师是镇海中学、效实中学的名师。“其实根本不存在,为了降低成本,很多都是找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在校学生任教。”
由于是无证办学,大多数培训班没有正规场地,随意租个场地或在客厅里摆几张课桌椅,招十几个学生就可以办班,教学环境和孩子安全无法保障。
此外,培训费用也十分昂贵。提案指出,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收费贵,大班上课,每学时五六十元;小班每学时100元左右;所谓的“一对一教学”,每学时收费150元左右。这样上两个学时的课,就要花100—300元的费用,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工薪族的家长经济上不堪重负。
建议:提高准入门槛,推行保证金制度
除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以及高考指挥棒等原因外,赵夏娟认为,教育培训机构混乱,还在于多头管理,导致监管弱化。而且,“教育咨询”经营范围界定模糊,使得很多培训机构打起“擦边球”,这也导致非法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越来越多。
为此,民进宁波市委会建议,根据谁审批谁管理原则,建立各职能主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完善“管理边界”,以求通力协作形成合力,进行综合治理。
提案认为,综合治理的重点是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管理“真空”,或称作法定审批部门的“不管地带”。要明确培训机构的执法主体,针对“无证办学”和“超越许可办学”情况,建立教育、民政、工商、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队,开展联合执法。
民进宁波市委会建议,目前对于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强制推行保证金制度。为防止学校倒闭后追讨学费无门,建议在市场准入之初就防患于未然,修订相关法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保证金额度。
此外,政府还可授权委托行业中介组织,承担部分行政职能,培育行业自律精神,充分发挥现代社会自治机制的社会管理功能。发挥行业协会对民办培训机构的自律与监督管理作用,不断提升整个行业凝聚力和公信度。
记者 成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