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的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 : 2010-12-07  09 : 19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作者 : 刘广明 字号 : [] [] []

  文化理念的不同,孕育不同的民主模式。人民政协作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它的产生发展与我国政治文化密切相关,具有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人民政协是在汲取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和合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重视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追求事物的和谐发展。和合作为文化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天人和谐、和而不同、贵和执中、和衷共济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组织,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理念,承接了和合文化的传统,汲取了和合文化的精华,实现了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

  1.从人民政协的形成过程来看,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建立统一战线,到建国之初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本身就是在汲取中国传统“和合”智慧的基础上建立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仍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历史阶段。在深刻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反帝反封的任务极为艰巨,任何革命阶级及其政党都不可能单独完成,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形成强大合力。毛泽东同志就曾深刻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争取、团结民主党派的方针,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著名的“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热烈响应。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从人民政协的制度设计来看,人民政协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包、荣辱与共等,处处体现了与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深厚渊源。1978年,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在总结人民政协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对人民政协的性质、任务、职能以及工作总则、组织总则等基本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确立了科学的制度规范。章程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巩固和扩大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重要机构,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实行互相监督的重要形式;明确了多党合作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明确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明确人民政协的组成原则是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下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

  广大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实际上是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的情怀及精神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的情怀和精神。广大政协委员知民之所想、思民之所虑、忧民之所忧,以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科学态度,坦阵直言、秉笔直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这种履职的内在动力实际上就是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民本意识。

  1.广大政协委员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认真协商监督、积极参政议政、踊跃建言立论,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无疑与中华民族忧患意识传统一脉相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在传统文化中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对天下国家的责任意识,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一种政治责任、政治关怀和政治担当,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人格和政治品格。广大政协委员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自觉、主动地履行职责。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调研,建有用之言,献有用之策;以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促进社会政治文明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以认真反映社情民意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发展态势和问题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利益诉求,把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及时表达出来。

  2.广大政协委员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履职为民,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作为重要任务,无疑与我国传统的民本文化不无关系。我国的民本文化历史悠久,民本一词源于《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毂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广大政协委员努力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怀利民之心、谋富民之策、为益民之举,始终高度关注民生,始终强化为民履职的意识,把紧贴现实、贴近民生、反映民意作为自己的职责。特别是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社会结构趋于多样化,社会利益趋于多元化,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化,只有了解民情,才能顺应民意,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广大政协委员不断增强民本意识,认真收集、分析整理社情民意,使党委、政府全面掌握实情,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切实保证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政协主席)